隨著京城紅薯栽種的興起,一股熱潮迅速席卷全國,各地紛紛效仿,競相栽種紅薯。袁鷹引領大家開墾荒地種紅薯,確保在不占用耕地種植主糧的前提下,實現農作物的多樣化種植。
百姓對這無根無係的紅薯藤抱有極大的懷疑,但每個人還是極其認真的態度種植。如果真如朝廷所說畝產能達到400石,那大家就都能填飽肚子了。
康仁帝頒布聖旨,嚴令全國各地之紅薯,一律不得出口,違令者殺無赦。大夏短糧同樣周邊國家一樣短糧。在古代,糧食乃立國之本,掌握糧源者,便如同掌握了先機與主動權,其勢足以問鼎天下,稱霸一方。
袁鷹身為現代人,內心自然希望全天下人都不餓肚子。但她既然成了大夏的丞相,她就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與無奈。她雖有心濟世,卻也需遵循國家的法令與大局的考量。
紅薯儘數移栽到了地裡,袁鷹的心也隨之安定下來。她向康仁帝力薦羅懷安擔任戶部尚書之職,並順利地將戶部事務移交給羅懷安,羅懷安剛正無私的品性,正是戶部之所需。隨後,袁鷹也正式踏入了政事堂,擔起丞相之重任。
上任之初,袁鷹首先便是上書康仁帝請求調整早朝時辰。想想,大風大雪、天寒地凍的臘月底的京城,幾乎是滴水成冰了,一群六七十多的老頭子淩晨三點就要起來冒著風雪,天還沒亮,頂著星星月亮,趕到皇城前等著入朝,凍得瑟瑟發抖
這完全沒有必要,在現代部隊裡的起床時間比其他行業都早也是六點起。正式上班時間也是早上八點。
說實在的五點鐘站於朝堂上,許多人都沒睡醒,腦子還留在家裡,並沒有什麼效率可言。
所以調整早朝時間,實為體恤老臣、提升朝政效率。
朝堂之上,康仁帝翻著袁鷹的折子問道:“袁愛卿,為何要調這早朝時間?”
袁鷹上前道:“回皇上,臣以為,國之治理,首在人心,次在體力。念及皇上龍體之安,加之朝中元老皆為朝廷棟梁,曆經歲月滄桑,風霜洗禮。
但寒冬臘月,淩晨之時,天寒地凍,實非養生之道,亦難保諸位大人精神飽滿,以應國事。
故臣鬥膽提議,將早朝時辰延後至辰時,這樣群臣得以充足休息,一天才神清氣爽,方能集思廣益,為國為民,儘忠職守。”
袁鷹此話一出,很快便在朝堂上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史部尚書立刻站出來說道:“皇上,臣認為袁大人言之有理。早朝時間過早,確實對大臣們的身體不利。而且,如此一來,大臣們也能有更多時間處理政務,提高工作效率。”
但也有一些反對的,周太傅上前道:“皇上,自古聖帝明王必以克敬克勤為德,早朝者,勤政之第一事也。此乃先祖所傳留,怎能隨意更改。”
康仁帝微微皺眉,看向袁鷹道:“袁愛卿所言不無道理,但早朝時間乃祖宗所定,輕易更改,恐怕不妥。”
袁鷹聞言,不慌不忙,繼續進言:“皇上聖明,然時移世易,祖宗之法雖不可輕廢,卻也需順應時勢,靈活變通。
臣聞古語雲:‘治大國若烹小鮮’,需細火慢燉,方能入味。朝中老臣,皆乃國家之瑰寶,若因嚴寒而損其體,進而失其智,豈非國家之失?
再者,臣以為,勤政非在早晚,而在心之誠、行之實。若群臣皆能以飽滿之精神,投入國事,則何愁朝政不興,國家不強呢?”
一時間,朝堂上眾說紛紜,支持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
康仁帝沉思片刻後,決定道:“既然如此,不妨一試。就依袁愛卿所奏,將早朝時間調整至辰時。若有成效,再行定論。”
眾臣聞聽此言,皆無異議,紛紛俯首叩拜,齊聲讚同。
於是,朝會之期順應天時,調整為夏令七時、冬令八時,以應四季更迭之序。
對於袁鷹此番舉措,群臣無不交口稱讚,讚譽之聲此起彼伏。
康仁帝也是龍顏大悅,他內心也不想冬日清晨便匆匆起床,又怕群臣說他為怠政之君。袁鷹提議改早朝時間,他高興還來不及呢。
眾人對袁鷹的讚譽之聲正盛,沒多久,罵聲又如浪潮洶湧而至。
她注意到官製繁瑣、效率低下的問題。於是,她又改革官製,她著手進行了一係列官製改革。借鑒部隊管理學的理念,精簡機構,明確職責,推行績效考核製度。這績效考核一出使得群臣們罵聲一片,有的甚至直接告到康仁帝麵前。
康仁帝看著奏折上如雪片般飛來的彈劾奏章,頭痛不已。他單獨召見了袁鷹。
康仁帝憂慮地望著袁鷹:“袁愛卿,朝中對你改革非議不斷,績效考核雖新,卻令百官惶恐。”
袁鷹躬身答道:“陛下,臣知改革艱難,但不改則國弱。官製冗雜,需激濁揚清,績效考核乃為此。臣非為一己之私,實為社稷。望陛下給臣時間,必見成效。”
康仁帝點頭:“愛卿言之有理,朕非保守之人。但改革需謹慎,望你留意輿情,適時調整,勿使改革失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