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南下的烏桓大軍還有幾天才能趕到易水,太史慈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樣一來自己就可以好好布置一番了。
自己這一路南下的烏桓大軍足足二十萬,且均為騎兵。
如果采取正規的交戰方式,自己或許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但是,如果對麵的烏桓人發起了狠,不顧傷亡地衝擊自己的大陣,那麼自己的傷亡肯定不會少。
於是,太史慈就采取了半渡而擊的方式。
並且,太史慈也沒有想過一次性就把當麵的這二十烏桓騎兵給吃了。
在太史慈的計劃裡,第一波他要吃掉對方一半,然後快速後撤,在章水再度迎接對方的到來。
在等待樓班大軍到來的同時,第六軍團也沒有閒著。
對付集團騎兵,對於第六軍團來說,僅僅需要兩樣東西。
一個就是強弓硬弩,這東西的對於現在第六軍團士卒來說,那都不是事,弓弩對淮王軍的士卒來說那是必須的裝備。
至於另外一個就是路障了。
幾排見到的木頭路障,就能阻止對方騎兵的衝鋒。
敵方如果強行衝鋒,如雨的箭矢就會迎頭撒來。
對於著甲率很低的烏桓騎兵來說,箭雨絕對是致命的。
如今在第六軍團裝備的強弓在拋射的情況下,最遠沒夠射到一百五步(一步大約15米),而第六軍團裝備的強弩最大射程卻能夠達到三百步,這個射程都快趕上後世的步槍了。
當然了,在超過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弓弩也就失去了它們的準確性,但是在大規模的戰場上,對於士卒來說,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準確性。
火力覆蓋即可。
太史慈的計劃就是在距離易水河岸三百步的地方,設立障礙,將戰場控製在距離易水河三百步的地方。
太史慈要直接一口吃掉對方越過易水的騎兵。
建安六年七月二十日,中原大地正在忙著秋收。
然而也就是這一天,樓班難樓以及蘇撲延的三部二十萬人馬已經齊聚易水北岸。
在易水河上,由漢人奴隸架設了二十座浮橋。
“太史將軍,烏桓這是準備渡河了。”
在距離易水南岸不遠處的一個山包上,太史慈帶著他的幾個副將在觀看著整個戰場。
“淩操將軍,通知各部向前推進。”
為了避免被烏桓斥候發現,第六軍團分批隱蔽在距離易水四五裡的地方。
在這個植被覆蓋率很高的時期,隱藏幾萬人還是很容易的。
這個時候,士卒們騎乘的戰馬都在他們更後方的營地裡放著。
士卒們抬著鹿角慢慢向前易水靠近。
在距離易水大約五百步的時候,隨著樓班一聲令下,易水北岸的烏桓騎兵就開始踏上浮橋,向著南岸奔馳而來。
第六軍團沒有就此停下安放鹿角,而是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按照計劃,他們需要將鹿角放到距離易水大約三百步的位置。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
通過浮橋的烏桓騎兵並沒有在南岸停留,而是以小隊為單位向易水南岸撒了出去。
第六軍團基層軍官一看這情況,就趕緊加快了腳步。
看到漫天的鐵甲士卒抬著鹿角向自己衝了過來,那些烏桓騎兵立馬勒停了戰馬。
而在他們勒聽戰馬的這個時間,第六軍團的士卒已經在他們的麵前擺放了好幾層的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