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元六年,三月初,注定是個不同尋常的月份。
完顏烈在向北燕輸送五十萬石糧草應急的時候,也和慕容恪達成了協議。
北燕默許了金國對宋國進行軍事行動,並承諾絕對不會乾預。
這下,徹底解脫束縛的完顏烈,決定趁此機會,一舉殲滅宋國,並下了死令:
拒絕宋國一切和談投降的請求,這次務必要馬踏汴州,活捉趙桓。
其實,金人要南下的消息,並非捂的嚴嚴實實,宋國這邊也早已得知金人要侵犯的消息。
然而,趙桓和葉凡等滿朝文武對此並沒有上心。
上一回北伐宣傳的輝煌勝利,已經徹底讓這群影麻的群臣失去了應有理智,認為金人此舉不過虛張聲勢而已。
不過,他們的盲目樂觀也並非沒有理由。
除開對擁有蜀山劍宗加入宋軍的信任外,更關鍵點是北燕戰事已消,按照當初和北燕的約定,一旦金人來犯,北燕就會從中調停。
不得不說,趙佶這人雖然昏庸無能,但多少還是有些自知之明。
宋軍孱弱不堪一擊,想要確保宋朝基業穩固,必須要找另一個強大的政權來給自己撐腰。
隻可惜,自趙桓登基後,這條與北燕交好的政令卻沒有繼續持續下去。
年初之際,北燕也曾遣人入汴京,請求趙桓在糧食問題上,給予一定幫助。
但趙桓隻是口頭上承諾,卻始終未曾向北燕派送一粒糧食。
對此,北燕也沒有表示什麼,但宋國這外交姿態已經讓北燕群臣十分不爽。
慕容恪曾親筆書信,希望宋國遵守兩國之間達成的承諾,莫要做背信負義之徒。
然而,宋國君臣卻始終沒有給予任何回應。
宋國君臣之所以敢拒絕履行承諾,就是因為看準了北燕不會放棄宋國,因為一旦放棄宋國,就會坐視金國做大,未來反噬自身。
的確,宋國想法沒錯,但是當北燕自身都難保的時候,他還有功夫來管你這樣的閒事麼?
燕宋之間交涉,其實吃虧的一直都是北燕,而宋國把這一切當成理所應當。
然而直到這個時候,宋國君臣還是一致認為,即便對北燕態度差些,一旦金人大舉南下,他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出麵調停,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費那麼多錢糧去討好北燕呢?
就這樣,滿朝文武被一股樂觀的氛圍包裹,儘情享受著眼下“大好”局勢。
這份樂觀的精神也從廟堂逐漸彌漫到民間。
此時的宋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迷之自信,即便得知金兵可能南下的消息,也不會如之前那樣不知所措。
護國軍北伐的勝利,讓他們自以為看到了戰勝金人的希望,以往那些猙獰恐怖的金國鐵騎,似乎沒想的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