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回到,2月21日,淩晨。
淩晨1點左右,吳三桂的先鋒軍3萬多人,打著火把,從壩灣營地開拔,沿著磨盤山的盤山道,開始登山。
遠遠望去,一支支火把,漸漸彙聚成蜿蜒曲折的火龍,無論是山上的明軍,還是潞江東岸的滿清中軍,都很容易看到。
淩晨4點左右,潞江東岸,馬料鋪。
滿清的中軍,4萬大軍,15萬民夫,開始埋鍋造飯,收拾行裝。
淩晨5點半左右,滿清中軍的前營,總兵張國柱部3000人,率先到達灣子橋附近,開始準備渡河。
明朝的時候,雲南滇西,有高黎貢山,西北麵更是青藏高原。
因此,雲南境內的河流非常多,水係發達,有潞江、瀾滄江、金沙江、龍江、元江、南盤江、北盤江。
潞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途經雲南,再入緬甸,最後彙入安達曼海。
潞江中上遊,在西藏境內和雲南西南部,高差幾千米,山穀幽深,危崖聳立,水流在穀底咆哮怒吼。
因此,又叫怒江,水流湍急,無法航行,沒有戰船,更沒有商船和客船。
永昌境內的潞江,已經是下遊,河穀較為寬闊,100200米左右,高差500米,水深1030米,行舟操船,難度比較小。
潞江灣子橋,上遊20裡的地方,江東村,瓦打壩。
晉王李定國的親信大將,總兵吳子聖,帶著500精兵,就駐紮在此,負責燒毀灣子橋。
駐地的地點,選擇非常重要,不能離灣子橋太近,容易被韃子探哨發現,也不能離的太遠,來不及燒毀橋。
前天晚上,他接到晉王命令後,就在後營4千兵馬裡麵,挑選精通水性的士卒500,繞道後山,來到江東村。
總兵潘世榮,留下30條漁船和渡船(烏篷船),還有50條竹筏(新搭建),戰船和商船的影子,都見不到。
都是一些平底單層船,桅杆都沒有,小的五六米,大的十幾米左右,載重510人,唯一的優點,就是靈活、輕便、適應性強。
總兵吳子聖,一氣之下,直接帶兵破門入戶,搶走大量的木材,打造20條小舢板船。
自此,這幫兵痞,擁有50條小船,50條竹筏,足夠500人操弄。
淩晨5點半左右,潞江江東村,瓦打壩。
“都準備好了嗎?”
總兵吳子聖,站在江邊,眉頭緊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遙望磨盤山的方向,對著身邊的親兵,催促問道。
昨天,吳三桂的前鋒軍,已經到了磨盤山腳下,今天必定登山。
燒毀灣子橋的時機,必須掌控好,韃子前鋒軍都上山後,接到號炮,才能出發,最後再切斷滿清中軍的增援。
此時的他,已經卸掉了甲胄,頭上裹著紅色頭巾,一身短打便裝,手執鋼刀,看上去非常清爽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