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
久到先秦時期吧。
隨著兵馬數量越來越多,人們發現,打架……不,打仗不能一團亂麻的上,
必須張村站這邊,李村站那邊,
平時訓練好移動,令旗一來,大夥才不會走亂。
否則,十萬兵馬散開在原野,通信不足的情況下,
前方大亂了,後方都看不見,
那這仗就沒法打了,自相踐踏,大軍潰敗。
所以,軍陣應運而生。
早在戰國時期,孫臏兵法中,就記載了方陣、圓陣、玄襄陣……等十陣圖。
在隨後的戰場中,兵種不停變化,陣型也在不停變化。
秦國憑借秦弓一統天下後,
高輸出的後排,配合強力前排的陣型,就成了戰場主流。
但在隨後的戰爭中,隨著草原勢力進場,
大型陣法‘長於防守、短於靈活’的弊端,顯露無疑。
於是,中原勢力也必須在陣型中加入騎兵序列,
這更是增加了將領的成才難度。
因為騎兵多少合適,需要多少場地,盾騎、弩騎配多少比例,這都成了各家將門獨有的經驗。
所以在大楚、大梁這一時代,
沒有世家大族的底蘊,或者足夠的戰場經驗,很難出現厲害的兵家。
馬莊戰場,天謀楊重樓擺的是,難度最高的三重八卦陣。
即為八卦六十四位全陣,可容下二十幾萬軍隊配合,
軍陣拉開,足足十幾裡。
其實八卦陣看起來的玄乎,
說白了,就是簡單軍陣的變形。
一開始,有將軍發現,
人數多的時候,可以分成很多方陣。
這樣既不會造成踩踏,又能在各軍之間留下空位,方便調配兵力。
所以圍繞中軍,形成各個方陣的軍事防禦陣型,就很自然的出現了。
打了幾百年仗,人們又就發現,
圓型陣,在同等兵力下,能覆蓋的區域最大。
可騎兵衝鋒而來,若是全擺圓形,
接觸麵太大了,容易被衝垮。
於是乎,有些機靈的將領,就在每一段圓盾陣中間,留下空位缺口。
這個缺口可就有玄機了!
如此做法,不僅陣型覆蓋區域更大,敵軍衝鋒時,正麵接觸卻更小,
而那破開的缺口,戰場之上,兵如牆進,人山人海,敵人不慎就會衝進去。
這些衝進去的敵人基本就是送死,
因為兩邊全是敵軍盾牌長矛,再往前衝就是敵方中軍,
陷入陣中,三麵受敵,軍事上來說,基本是死地。
甚至,方才屁股後麵,開口的敵軍陣型一閉合,就是四麵挨打。
以數個方陣,擺成圓形,
同時每一個方陣之間,留下足夠的距離,
各朝代厲害的統帥,陣型一路進化,最後從天空看,竟然就是一個太極八卦圖。
所以,並不是陣型要按太極八卦擺,
而是在軍陣最優組合的情況下,恰巧就像一個八卦圖。
加之,曆代將門挾技自珍,八卦陣這種頂級兵家理解,自是一路不斷失傳。
這也造就了戰爭史上,賦予了八卦陣神秘的色彩。
定襄之戰,
當時大政官李宣,隻有四萬使用鴛鴦陣的趙兵,
所以在哲林草原,趙軍隻擺一重八卦陣,
即為外圍八陣,內為中軍,變化較為簡單,更考驗戰兵實力。
因為這種陣型,外圍的八卦是不能破的。
高句麗與楚國的河間大戰,
劉仁基頂住病體,使用的是二重八卦陣。
即分為兩儀、四象、八卦……等等,共計兩層主陣,合計二十四個大方陣。
趙元始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趙帝周雲要麵對的,是楊重樓的六十四位八卦陣。
老實說,就算是周雲兵神係統在手,使用這種陣型,頭都會隱隱作痛。
更彆說楊重樓一個本土文魁,
能有這種實力,單論天資,算是妖孽級彆。
所以武川雄主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跟天謀玩陣型。
什麼生門、死門、東門、南門,周雲一個也不看,趙軍鐵騎衝進去再說。
打的就是一個中心開花,內外夾擊,
直接破掉楊重樓的八卦陣基,趙軍就贏了。
沒了陣基,就像房子沒了房梁,整個梁軍大陣自然會垮掉。
眼下,馬莊戰場。
周雲隻跟楊重樓比速度,
就看是天謀的八卦封鎖,
先殺掉陣中的上官定方、嚴莊、許阿敏等人。
還是兵神的九頭猛虎,
內外夾擊,先毀滅梁軍八卦陣一角的數萬精銳。
當然,馬莊這一戰,趙國跟梁國的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梁軍勝了也是逃跑,因為河北大局已經輸了。
趙軍勝了,就是基本確定一統天下。
梁軍沒有這支主力,至少五年之內,軍事萎靡不振,再難與趙人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