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中,因為黃榜的張貼而變得如同節日一般喜慶。今科狀元,得到了禦賜的誇官殊榮。他頭戴金花烏紗帽,身披鮮豔的大紅蟒袍,手中捧著欽點的皇聖詔書,騎著裝飾華麗的金鞍朱鬃馬,前方有眾人簇擁,旗幟飄揚,鼓聲喧天,歡呼聲震耳欲聾,喜炮聲響徹雲霄,整條街道都掛滿了彩燈和彩帶,一片繁華熱鬨的景象。人群湧動,摩肩接踵,氣勢磅礴,熱鬨非凡。
到了夜晚,眾多進士或是相聚飲酒作對,或是結伴出遊賦詩,三三兩兩,自由自在,生活得十分愜意快樂。畢竟大家都是同一屆的進士,日後彼此之間定會多加關照。
張璁也被好多人要求同去,但是他很冷靜,幾番推辭,眾人見他這樣,也都沒再喊他。他不去是因為他很焦慮,他沒中進士時,滿腦子都是想如何中進士,中了進士後卻更焦慮了,因為他已經四十七歲,如何在官場迅速升職實現心中抱負成為第一要務,但是官場也有規矩,自己大概是要去部裡先觀政再外放的,但是時不待己啊。
張璁待在自己的客房,推開窗戶看著窗外人來人往漸漸地陷入沉思。自皇帝即位以來,朝政雖說勉力維持,但是任誰都看得出來,皇帝在剝奪內閣對軍務的影響,前兵部尚書王瓊,頗有才乾,深的皇帝的賞識。但是因為結交錢寧、江彬,被士人不喜。
雖說陛下每每稱:“前此事皆由朕而誤,非汝眾人所能與也。”但是除了處死了張銳、錢寧之外,可是一點都沒糾正誤的做法和想法。
如自己所想的陛下要對朝局有所調整了,那麼往哪個方向呢?
接著思緒收回,又坐回座位,自己大概率會被留京在部觀政,待瓊林宴後才會出來具體留在哪個衙門觀政。
其實進士學習處理政務分為,觀政進士製度和館選製度。洪武十八年太祖高皇帝認為進士考中之後,不諳政務,於是建立觀政進士製度,對觀政的進士稱之為觀政進士。
“其諸進士,上以其未更事,欲優待之,俾之觀政於諸司,給以所出身祿米,俟其諳練政體,然後擢任之。”觀政進士與長官之間的禮儀不同於屬官,而是主客禮儀。
觀政的期限為三個月至六個月不等,如果有期滿後繼續觀政者,則稱辦事進士。所觀政的衙門,主要為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和五軍都督府,並且規定觀政進士不簽署公文。“登科之後,朕嘗愛惜,分布各司,於公文並不署押,政事與正官一體施行。所以不押字者為何?恐見任官不才,有累進士,所以事雖辦而字不押,倘有事務差池,罪歸見任,特意優容進士。”
館選製度是挑選新科進士為庶吉士,到翰林院繼續學習。永樂以後,凡入選庶吉士者,至翰林院庶常館學習,司禮監月給筆墨紙硯,光祿寺供給饌食,禮部月給膏燭鈔每人三錠,工部就近營造第宅居之。五日一休沐,三年考核授實職,謂之散館。起初,庶吉士的選拔人數次數不定,少者一二人,多者五六十人,或連科屢選,或間科一選,或數科不選,或三科合選。所選之法,有另行出題考選者,有在現成廷試卷子中查取者。
弘治四年定製,令新科進士錄平日所作文字十五篇以上呈送禮部,由翰林院考訂。然後由內閣出題,考試於東閣,試卷與舊作之文相稱則錄取,每科所選不過二十人,由翰詹高資一人為教習。其後,除偶爾因特殊原因不選外,基本每科皆選,遂為常製。正統年間,開始有授科道者。後來逐漸定製,優者授編修、檢討,次者授給事中、禦史。至此漸漸成為慣例,除一甲外,非庶吉士不入翰林,因為宰相基本出於翰林,故時人往往對庶吉士以儲相稱呼。
張璁自知自己是沒有希望成為庶吉士了,但是成為觀政進士也是不錯的選項。誰都想和天子近一些!
想著想著就準備外出購置京師的特產,帶回去給家人帶點北京的特產。
但是在宮裡麵,朱厚照正對著又一本乞休致仕的奏章正在發呆,寫這個奏本的主人的正是領後軍都督府事的譚佑,爵位新寧伯,他祖上譚淵是跟隨太宗皇帝“靖難”的功臣,在夾河之戰戰死,被追贈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崇敬侯,諡號“壯節”,屬於“自己人”。
後來譚淵的兒子譚忠被封為新寧伯,他們家有世券,因而是世襲罔替的侯爵,與國同休。他是天順元年六月因為他哥哥無子襲的爵,他本人是第四代,在正德四年主管五軍營事。
朱厚照心裡想:“年齡的確不小了,可是他走後誰可以任職後軍都督府事呢?”想到此心中難免一陣唏噓,鑒於製度的日趨完善,各類官員的關係網也編織的日益緊密,皇帝想要辦成事,又離不開的他們的支持,但是向文官妥協就容易使皇權旁落。
於是乎就陷入了怪圈,英宗的王振、憲宗的汪直、本朝以劉瑾為代表的“八虎”、“三張”。也不是宦官不能依賴,而是過於依賴很容易遭到文官集團的反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