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早已整理好了賬本,賬目上倒是沒什麼大問題。
隻是這對牌鑰匙她接下容易,想要守住就難了。所謂管家,管的是人,但這偌大的翊王府,卻沒有她的人。
翊王府五百餘人,除去前院的護衛、管事和小廝外,後院大約還有三百人,這三百人一共分為三方勢力,分彆是翊王開府時從宮裡帶出來的舊人,先翊王妃留下照看世子的陪房和丫鬟,還有宋側妃這三年代掌中饋時培養起來的親信。
她能用的人,幾乎為零。
目前她的局勢很被動。不過嘛,也好解決。
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這點小事她還不打算找翊王幫忙。
她這扶雲院大著呢,這次改造也隻改造了她日常起居這處罷了,隻占了總麵積的十分之一。
翊王朝這方麵關懷就行了。
於是她笑著道:“王爺不必費心,妾身能處理好。”
翊王點點頭,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不是他信任沈幼安,而是已經做好了兜底的準備。
垂眸看見隨意搭在羅漢床上的書,他有些興趣道:“看的什麼書,拿來本王瞧瞧。”
沈幼安瞥了眼書名:《水經注》,頓時鬆了口氣,拿給翊王。
還好不是那些醬醬釀釀的書。
翊王也看到了書名,他記得上來過來時,沈氏就在捧著一本遊記的書看,便問道:“王妃喜歡天文地理方麵的書籍?”
“也不單是天文地理,妾身看的書比較雜。”沈幼安答道。
她喜歡看的書那可多了去了。
最喜歡的是話本子,尤其帶了點醬醬釀釀內容的。
但這個時代並不像後世,看書聽書軟件一抓一大把,有海量小說可以看。有時她看上一個好本子,一年都不見得能寫完,太監的風險還很大。
這會又沒有手機,她閒得發慌,就讓秋月她們找了些雜書來看,看得最多的是天工開物和齊民要術。
大概七八歲時,她每天不是忙著發明創造就是培育農作物。
奈何瀛州氣候條件實在不給力,她連菜都種不好,更彆提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了。
倒是發明創造,她還真搞出來了幾樣,比如自行車和抽水馬桶。
那段時間,沈父逢人便說自家閨女是個小神童。
老爹的張揚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她的積極性,後來她就隻看書,再也不實踐了。
看到翊王看書入了神,沈幼安輕手輕腳地下了羅漢床,讓秋月和秋菊鋪紙研墨,她打算再完善一下堪輿圖。
院子裡的竹子和水塘並不在計劃內,如今得了應允,自然要加上。
沈幼安和翊王二人一個作畫,一個看書,倒也和諧。
秋月和秋菊安靜地守在一旁,瞧著外麵的日頭差不多了,秋菊便退下去,去小廚房傳飯,秋月則在廳內掌了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