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了關於經略晉北的戰略布局後,戰術研討會議也已經接近了尾聲。
趁著空閒功夫,幾個團長們討論起了部隊目前列裝的美式裝備。
“咱們戰士們手裡的加蘭德步槍,確實比鬼子火力猛太多了!”
9團長孫陽直接讚歎道:“很多戰士們反饋,他們在第一輪對射中,就能連續擊斃兩三個鬼子,並壓製著三五個鬼子不敢抬頭來,戰鬥的極為順暢。”
“勃朗寧重機槍也十分不錯,重量適中,可以輕易伴隨我們機動,壓製效果也十分突出。”
1團長張苗同樣猛讚:“沒錯,美式裝備火力確實很猛。特彆是加蘭德步槍,在破襲鬼子據點時表現也很出色,而且相比於之前攜帶大量迫擊炮炮彈,攜帶一些步槍彈占用戰士們負重更小,持久作戰能力更強。”
“不過,戰士們也反饋這款槍支太沉,翻山越嶺時不太方便,另外就是後坐力有些大!”
兩位團長的點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作為二戰期間唯一一款大規模列裝的半自動步槍,加蘭德步槍自然有很多優點,如連續射擊的火力強勁,可靠性好,射擊精度等等。解放戰場及抗美援朝時,戰士們繳獲了加蘭德步槍後,都十分青睞這款火力強勁的步槍,親切的稱呼其為“大八粒”,並把它用在了敵人身上。
不過,作為1930年左右設計,由步槍改進而成且使用全威力彈的半自動步槍,加蘭德步槍自然也有缺點。除了製造費用較高,保養較為複雜(相比於傳統步槍)、裝彈容易夾手之外,它最大的問題在於重量較大,且後坐力較強。
相比於漢陽造步槍、98K、中正式步槍等傳統步槍3千克左右的重量,加蘭德步槍空槍重量達到了4.37千克,戰士們平時端著背著確實比栓動步槍感覺更沉。特彆是戰士們需要經常翻山越嶺,這款步槍的重量會更加明顯。
而後坐力大自然也不難理解,加蘭德步槍短時間連續射擊全威力子彈,自然後坐力會大上一些。特彆是這款步槍是針對歐美人種設計,東亞人種使用這款步槍時,控製後坐力的難度會更大一些。
抗美援朝時期,南韓士兵就因為不習慣該槍的重量和後坐力,每次撤退都大量遺棄該槍,使得誌願軍繳獲了數量巨大的M1加蘭德步槍。
不過,過去十多年用過了萬國造,見識過各類步槍後,這些團長和戰士們仍然高度認可M1加蘭德步槍,相比於該槍存在的一些缺點,可以在戰鬥中更加有效消滅鬼子保存自已,比什麼都重要。
…………
傾聽著團長們反饋著戰士們關於美式裝備的意見,張雲認真的點了點頭。
後世加蘭德步槍雖然獲得很大的名氣,被譽為二戰期間的最好步槍,但其名氣更多來源於它是世界第一款大規模列裝的半自動步槍,來源於美國大兵二戰期間擊敗納粹的戰績,但實際上這款步槍的設計理念仍然沿襲著栓動步槍,算不上先進。
不管是易加工性,還是整體構造,該槍都難以算上經典,也就是二戰之前美國財大氣粗,且參戰較晚,能夠普遍列裝半自動步槍,才造就了該槍好大的名聲。
從後世建國後解放軍武器沿襲上看,軍迷以及軍事專家們普遍認為K半自動步槍(我軍引進技術後仿製為56式半自動步槍),才是二戰末期到70年代左右最適合東亞人種的步槍。
K半自動步槍是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裡羅維奇·西蒙諾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1946年定型裝備蘇軍的半自動步槍,K即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的縮寫。
不過,根據後世的曆史,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西蒙諾夫就已經設計了兩款發射中間型威力彈的半自動卡賓槍的設計方案,K已經有了基本的雛形。但是,隨著德軍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大規模入侵蘇聯,蘇軍大規模潰退,許多工廠不得不遷移到大後方,因而導致新型半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遲遲沒有進展,直到1944年才得以重新開展這項工作。
最終,等二戰結束後,西蒙諾夫設計的半自動步槍K-45也在1945年完成設計,經過了多次測試和改良後,到了1949年正式被蘇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