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建活動的第一站放在紅色之鄉的陳嶺與安嶺,因為外國友人對這一段紅色的曆史極感興趣。同時,陳嶺安嶺地處偏僻,還保留有很多原生態的傳統,也是外國友人極感興趣的內容之一。
“有外國友人來訪?”鄉長戴理軍收到消息後有些興奮,鄉裡正打算進行旅遊開發,但資源上與神仙居等無法相比,打算劍走偏鋒,搞個戶外活動基地什麼的,聽得金華斌的介紹,忙不住口的答應,一定發動各村,拿出原生態的節目接待,道:“這次時間太趕了,我們就安排一個銅鈿鞭作為主打節目吧,以後早些打招呼,我給你安排十八羅漢與清音廟會。中餐澆頭麵,晚餐鹹酸飯,如何?”
金華斌聽到後不禁暗讚,這個安排不錯,既經濟又有仙居特色,保管本次團建的人員一輩子都沒吃到過。並且,兩餐餐費每人五十就可以解決了,省下的費用成為了本次活動的利潤。當然,這話不能跟戴鄉長明說,金華斌回複道:“外國友人來一次仙居不易,各鄉都搶著要自個帶他們去,從而擴大鄉在外地的影響力,這次,看在戴鄉長麵子上,我們明天一定把他們帶到陳嶺與安嶺。”
銅鈿鞭是一件什麼樣的活動?金華斌與蘇月紅在文化站多年,在縣誌上曾看到過這名稱,但具體怎麼樣卻並沒有見到村民表演過。
還沒到達陳嶺,戴鄉長已在半路的交叉路口上等待,見麵後,戴鄉長給作了介紹道:“銅鈿鞭”道具製作,取約三尺以上長的細竹竿,兩側劈去一片,中間串上八個銅鈿,竹竿紮上花帶。表演時,右手握住銅鈿鞭中間,用它忽上忽下,時左時右地敲擊自己的肩、背、腰和四肢,或與他人對演,敲在地上等等。銅鈿不斷發出有節奏的嚓嚓響聲,舞者隨著響聲節奏,配唱各種民歌小調。
“銅鈿鞭”表演時演出人數不定,根據活動規模大小來確定人數的多少。舞蹈隊形可分為兩排、四排,多則可分為六排、八排。演員邊打銅錢鞭邊向前推進。在廣場上表演時,基本陣式有雙開門,龍門陣、虎頭陣、八角陣、四方陣等。”
與其表演形式,金華斌更關注於銅鈿鞭的起源與故事,於是,虛心地向戴鄉長打聽。
“這個啊,”戴鄉長抓了抓頭皮說:“先看銅鈿鞭的表演,表演後我找個老農跟你們細說。”
金坑村的廣場上,排著十六名老農,青一色的男性,臉色堅毅果決,看身上的戲服,似是盔甲。領頭的拖著長長的嗓聲學著馬蹄聲唱起了序曲,雄壯的戰歌響起:
批鐵甲兮,挎長刀。
與子征戰兮,路漫長。
同敵愾兮,共死生。
與子征戰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兒。
與子征戰兮,歌無畏。
“銅鈿鞭舞”一般情況下都是女的跳的,動作簡練,舞姿輕盈,節奏感強。這次卻是青一色的男性,唱的又是雄壯的戰歌,金華斌有些蒙了。
一曲跳畢,戴鄉長把領舞的老農領到大家的麵前,聽他講起了銅鈿鞭舞的來曆,老頭介紹道:“在秦末楚漢相爭之時,西楚霸王項羽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項羽便站立馬上,揮舞鋼鞭高歌勁舞,舞至酣時,命令士兵折木為鞭再舞,使路過的老百姓深受感染。之後,這種舞蹈形式由軍營流傳到民間,逐步發展成為銅鈿鞭的形式,演化成當地百姓祈神、慶豐年、賀喜事的民間舞蹈形式。所以,銅鈿鞭又叫霸王鞭。”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