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恨水曾經在其《八十一夢》中的第32夢裡有言:“浪子回頭金不換,衣錦還鄉做賢人“。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這句話強調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改過向善的重要性。
母親王石氏嘴裡常說的“敗家子“曾經是王礎的代名詞。自從王礎徹底戒毒之後,敗家子的名聲便漸漸離他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金不換“了。
金不換王礎的個性十分鮮明有特點,首先是他對戲曲癡迷的程度不同於常人。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的晉劇,旋律婉轉,流暢,曲調柔美、圓潤。道白親切,清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風格,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加之,當時娛化的品類嚴重缺失。看戲,聽戲,品戲,評戲便成為了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不換”常常坐在家門口的那棵老槐樹下,給鄉親們說戲。幾百年的老槐樹,樹身粗壯,三四個人用胳膊互相也怕難以圈住。樹冠像一把撐開的特大雨傘,夏天能為人們遮陽蔽日,冬天可以阻擋寒風襲擊。特彆是樹根盤根錯節,為人們搭建了形狀各異的天然座椅。金不換在樹下聊起戲文來:是滔滔不絕,楊家將的代代驍勇善戰,滿門忠烈,忠君報國護家園,血染沙?辯忠奸。前赴後繼不畏難,男女老幼皆是英雄漢。在他的心中,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即是華夏民族的脊梁。在他的嘴裡《金沙灘》不隻是武藝高超的較量,而是展示英武氣概的精神力量。《打金枝》講的是君臣平等“《罵金殿》唱的是爭奪皇權。《六月雪》演的是天公也要為民伸冤
和其他戲迷相比,他對戲曲的研究精深而淵遠,他常說:“看戲,懂行的看的是門頭夾道,門外漢看的是紅火熱鬨。看戲,不僅是要看表麵上的紅火熱鬨,更要理解戲文中深刻的含義。聽戲,不僅僅聽得是腔調的高昂委婉,更應該是通過曲調,能夠聽出其中所表達出的愛、恨、情、仇種種的情感。大家稱讚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老戲迷。空閒時,家裡的人也都喜歡聽他講戲文,要求他補充某段”折子戲“的前因後果。他都會樂此不疲,滔滔不絕地給家裡人講述。
其次是他對茶文化的喜愛不與常人相同。他常說:”茶,是從我們的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好東西,喝茶不僅能修身養性,還有助於人的心態平衡和精神放鬆。品茶,還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喝茶就要喝濃茶,他自己泡得的茶水濃到有了苦味。他才感覺到夠勁,才可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或許是與他自己過去的經曆有關,金不換對茶的依賴性很強。時時處處茶杯不離手,茶水不離口。
金不換的第三個特性是獨來獨往自由身。當年生產隊乾活,一般是根據任務的需要把社員分成幾個小組,下地乾活總是三五成群。中途休息時,常常會湊在一堆說說笑笑,十分的熱鬨。有時候大家是一邊說笑,一邊乾活,在熱熱鬨鬨中,疲勞全消。他卻不愛在人群中湊熱鬨。彆人早晨趁涼快出工,他是趁晌午時分,彆人快收工時,他才獨自一人出工,喜歡接受太陽的炙烤。在陽光熾熱的暴曬下,他常常自個兒乾得汗流滿麵,卻心中歡快。他覺得,在陽光下鋤下的草,會立馬被曬乾,不會再複活,這叫嶄草要鋤根。鋤草不鋤根,莊稼怎麼能長好呢。
連進城買個茶葉,他也常常和大家反其道而行之,太陽落山時分,不管是上學的,上班的,還是進城逛街的,大多數的人都是從城裡急急忙忙地往家裡趕,他卻是順道下坡,獨自出門,快步往城中方向走去,臨到黃昏時還會準時趕回到家中。此時出門,常常是一把鐮刀常在手。彆人不解地問,進城買個茶葉,還要帶把鐮刀乾什麼?他總是哈哈一笑,回答說,彆小看這把鐮刀小,作用可大了,一人趕路,可以護身、防賊、防野狗。
另外,堅持天天清晨練習形意拳,把幾種飛禽走獸的動作都要反反複複模仿多次,才算完成任務。因此,五更起身練拳腳,彆人從未能看到。就連自家人也極少能看到他習武健身的樣子。
金不換特彆是對農時的把握自有一套方法。他認為,數九圖譜算得準,民間實踐是真學問。因此每到數九寒冬,他都會在自己住的小屋裡的牆上,貼九張大白紙,每張紙上的中央都畫個大大的圓圈,每天都會在上麵圈圈點點,畫畫寫寫。旁邊還配有說明——上點天晴下點陰,刮風下雪點正中。下麵還有備注,我這不是迷信,是為了推算明年的農時。如果數九天刮風,炎夏伏天必定有雨。不信你們就按照我這種方法試試看。
再就是他對自己一家之主的定位十分準確,該自己管的事,常常是一錘定音,不會多說,不該自己管的事情,也從不過問。向來說一不二的他對平日裡生活中的米、麵、油、鹽、醬、醋。茶等日常小事,從不會婆婆媽媽的過問。若遇到男婚女嫁等大事,必須征得他的同意,非得他來做主才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