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得知前線戰況,提筆揮灑,墨跡飛舞,分彆給李典、程昱兩位將領寫下密信。信中字句堅定而果敢:“若船隊難以通行,即刻棄舟登岸,改走陸路。”此時,袁軍的裝備早已不複官渡之戰時的輝煌,高蕃的部下大多衣衫襤褸,甲胄不全。
李典接到信件,目光如炬,審視著敵軍的陣容。他發現高蕃軍裝備匱乏,穿盔甲者寥寥無幾,且因依仗黃河天險而心生懈怠。
於是,李典對部下們慷慨陳詞:“敵軍裝備不足,士氣低落,又自以為是,有黃河為屏障。我們若勇猛精進,必能一舉擊破敵軍。依軍法,若為國家利益,將領可相機行事,無需事事請示。”
程昱聞言,點頭稱讚,認為李典所言極是。兩位將領攜手,率領精兵強將,毅然決然地渡過黃河。他們趁高蕃軍疏於防備,發動突襲,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高蕃軍節節敗退,最終全線崩潰,黃河水道落入曹軍手中。
曹操喜形於色,聲音洪亮。
“哈哈哈!戰果傳來,我軍大獲全勝,黃河水道已落入我手!傳令下去,全軍加速渡河,乘勝追擊,務必將袁譚、袁尚這兩個逆賊徹底剿滅!”
“大王英明神武,此次渡河作戰,定能一舉成功,奠定中原霸業!”
“恭喜大王,此次渡河,我軍勢如破竹,袁氏末日將至!”
曹操目光如炬,信心滿滿:“眾將聽令,兵分兩路,一路直取袁譚,一路圍攻袁尚。務必發揮我軍英勇善戰之優勢,將敵人一網打儘!”
眾將齊聲應道:“末將遵命!”
曹操揮舞著手中的寶劍,激情澎湃:“出發!讓我們一舉蕩平袁氏,共創輝煌偉業!”
曹操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終於兵臨黎陽城下。戰鼓聲震天,旌旗獵獵,曹操的目光如同銳利的箭,直指城牆之上的袁譚、袁尚。兩軍對壘,氣氛緊張至極。
袁譚、袁尚見曹操來勢洶洶,不敢怠慢,親自率軍出戰,欲在城下與曹操一決雌雄。然而,曹操用兵如神,戰術多變,一番激戰之後,袁軍不敵曹操的精銳之師,節節敗退,戰場上哀嚎聲不斷,戰局已然明了。
夜幕降臨,戰火稍歇。袁譚、袁尚深知黎陽城已難堅守,為了保存實力,隻得趁著夜色的掩護,率領殘兵敗將,匆匆忙忙地突圍而出。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曹操軍的巡邏隊,馬蹄聲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急促。
逃亡之路異常艱辛,袁譚、袁尚不敢點燃火把,隻能依靠微弱的星光辨識方向。他們一路疾馳,不敢有絲毫停留,直到遠遠地離開了黎陽城,才敢稍作喘息。
最終,他們狼狽不堪地逃回鄴城,城門在他們身後緩緩關閉,仿佛也隔絕了他們心中的失落與恐懼。
曹操神色得意,環視帳下眾將,笑道:“黎陽大捷,我軍士氣如虹,眾將有何高見?”
夏侯惇挺身而出。
“大王,如今我軍勢不可擋,正是乘勝追擊,一舉攻下鄴城的大好時機!”
曹仁緊隨其後,附和道:“正是如此,鄴城乃袁紹根基,一旦攻破,袁氏勢力將土崩瓦解!”
曹操點頭微笑,似乎頗為讚同,卻未急於決斷,轉頭看向程昱:“程昱,你有何見解?”
程昱沉穩而言,目光深邃如夜。
“大王,袁紹偏愛袁譚、袁尚二子,卻未明確立誰為嗣。如今,兩人各有郭圖、逢紀等謀臣輔佐,必然相互猜忌,爭權奪利。”
曹操眉頭微皺,若有所思:“哦?繼續說。”
程昱分析局勢,語氣堅定如磐石:“形勢緊急時,他們或許會暫時聯手對抗外敵;但一旦形勢緩和,他們的爭鬥之心必起。我軍若急於攻鄴,他們反而可能團結一致,與我軍死戰。不如暫且按兵不動,讓他們內鬥加劇,待其勢力削弱,再一舉攻之,可事半功倍。”
曹操點頭稱讚,眼神中透露出讚許的光芒:“程昱之言,正合吾意。我們就暫時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待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再行出擊!”
“如今正是秋收之際,瞧這冀州大片的春小麥,即將成熟,顆粒飽滿。此時退兵,豈不是讓這些戰利品白白落入敵手?我們辛苦一場,怎能就此放棄?”
程昱緊接著曹操的話茬,眼神中透露出謀士的機智與深遠,他說道:“大王所言極是,冀州的麥田不僅是我軍的糧餉,更是削弱敵人實力的關鍵。不如我們一路追過去,沿途的莊稼可以趁勢收割,既補充了我軍的糧草,又讓敵人陷入資源匱乏之境。”
曹操聞言,點頭讚同,嘴角露出一絲滿意的微笑:“程昱之言正合我意。我們就這麼辦,讓鐵騎先行,步兵隨後,一路上收割莊稼,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資。這樣一來,即便他們守住了城池,也會因為糧草不濟而士氣大減。”
程昱接著補充:“而且,我們還可以派遣小股部隊,專門負責焚燒那些來不及收割的莊稼,讓敵人即便逃回城內,也麵臨著無糧可食的困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