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
d
etacharset="utf-8"
titebookchapterist/tite
/d
body聽說南麵縣城的張員外派了一位管事跑去作坊打聽收不收麥子,顧二柱並不奇怪。
不比老兒子老兒媳,一聽南麵縣城的張員外,他便知是哪一戶人家。
令他驚訝的是,他讀熟律法的老兒子和聰明絕頂的老兒媳好像不知糧商每年要供給當地糧倉一批新糧。
不然人人都知新糧遲些時候再賣一準更值錢,繳納“夏稅”和“秋糧”都選了銀子折色,朝廷糧倉豈不是空了?
朝廷就是把老百姓繳納不足的實物稅收繳的大頭米麥等分攤到糧商身上,讓百姓得利。
當然,太祖皇帝初衷是好的,估摸是想到百姓可以折色繳納田賦,也好避免下麵稅吏借機欺壓百姓。
但規矩是死的,人心是貪的。
像徭役。
按照律法來說是朝廷供吃喝,百姓出力,甚至還有一點工錢可拿,可實際上老百姓去服徭役,彆說工錢,吃不好睡不好,活又重,稍稍慢點還會被鞭打辱罵,上狀子去告試試看,誰搭理。
因此但凡家底過得去的人家每到服徭役,借也借銀子免役,不然死不了也要脫層皮。
這也是為何每到繳納“夏稅”和“秋糧”的時候糧食價錢最低的緣故,老百姓不傻,糧商更狡詐。
不把糧價壓下來,大戶人家不缺銀子周轉,把糧食捂住了,糧商每年要供給當地糧倉的新糧從何而來。
據他所知,那位張員外就屬於既無靠山,又沒有功名的地主人家,剛好是糧商好拿捏的人家。
人家就是來借虎皮了。
圖的可不單單隻是作坊從來沒有推三阻四的當場給結了,連零頭都沒有故意抹掉,還有糧商不敢招惹。
畢竟拋開周大人和高府不提,趙老三就時常派人來作坊拉貨,一個趙老大就不是臨縣糧商敢輕易得罪。
“……何況你大小也是個小三元,準舉人,又不是把臨縣麥子都收了,張員外的農莊還挨著咱們縣,倒是無妨。
第(1/3)頁
第(2/3)頁
不過一旦有糧商托誰上門當說客,意思也可以不給高價,還是避開的好,犯不著為了多收些糧食無意間得罪人。”
顧文軒忙不迭點頭,“我和三丫也是這個意思,分開分批的買,要是一下子數量過大,肯定要找你拿主意。
爹,像我老叔他嶽父東家這樣在鎮上開糧鋪的,他好像不算糧商吧,沒聽說他家每年要供給一批新糧啊?”
“其實隻要開糧鋪的東家都算糧商,隻不過前頭有城裡幾個大糧商,不是餓死人的年頭衙門不會找他們。
同樣的,好比說咱們縣城糧倉要進新糧了,有多餘的陳糧也是不會賣給他們小糧商,算是有得有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