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安西四鎮在唐高宗時期已經接連3次被吐蕃攻占,為吸取教訓,武則天此次毅然對安西四鎮駐兵3萬(一說2萬4千),平均下來每鎮則有駐軍6000-7500人,而韓思忠則統領碎葉鎮的六七千駐兵。
長壽二年,吐蕃與西突厥聯兵反攻武周,後突厥和室韋也趁機發動對武周的戰爭,此時的武周麵對四國圍攻,災難空前嚴重,甚至被稱為“亞洲大戰”。
在國家危難之時,韓思忠督軍血戰,在中亞大破泥熟俟斤,繼續遠征到西亞攻滅突厥施質汗,隔裡海與歐洲相望,正欲進攻突厥可薩帝國時,西突厥對中亞增兵,韓思忠重返中亞後剿滅胡祿屋闕,繼而駛入東亞,攻陷吐蕃泥熟沒斯城,是一個橫掃全亞洲的華夏第一戰神。
此戰之後,就連吐蕃戰神論欽陵也十分忌憚他,再也不敢發兵侵擾韓思忠守衛的安西,後來也隻好把戰線轉移到吐蕃東部的素羅汗山。
也正是因為韓思忠這樣的戰神,才有了武周王朝受到萬國紀功頌德的局麵。694年,大戰宣告結束,各國的元首們齊聚神都洛陽為武周建立象征世界之巔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武周能有如此輝煌的時刻,韓思忠絕對是功不可沒。
“叮,第五人,吳玠,統帥95,武力89,智力82,政治78。”
吳玠早年從軍禦邊,抗擊西夏。而後起領兵抗金,與其弟吳璘都以勇略知名,兩兄弟俱是位於七王之列。
而這七王,則代表了抗金之時著名的七個將領,其中,韓世忠為蘄王、劉安世為鄜王、張俊為循王、嶽飛為鄂王、楊存中為和王、吳玠為涪王、吳璘為信王。
吳玠曾多次抗擊西夏入侵,又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再破“河北賊”,在軍中初露鋒芒。
在抗金的戰爭中,吳玠受統製官曲端之命,率前軍大敗金兵於青溪嶺。後又奉命東進,收複華州。
後來,吳玠又擊斬宋江餘部起義軍首領史斌。富平之戰時,吳玠領軍力戰金完顏宗弼部。戰後又整編殘部,扼守和尚原。並且在紹興元年至紹興四年間,於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中屢抗金軍,保全四川,史稱“微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
吳玠行軍作戰時遵從孫武、吳起之戰法,隻談遠略,不求小利,因此能每戰必勝。
他統禦部下嚴明而有恩惠,常常虛心詢問、接受意見。吳玠雖身為大將,但能聽取最下層的士卒的想法,因此士卒們都樂意為他拚死效命。吳玠選用將佐時,隻視其功勞高低,不為親朋故舊或權貴而徇私情。
。
scrpt();/scrpt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