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羆中伏之後,王翦當此就向常遇春提出了一個計劃,利用熊羆中伏的這一件事件好好地反著算計織田信長一次。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內,常遇春依舊按照原先的那種方式不斷地攻擊織田信長,隻不過,在出擊頻率上卻不斷加大了起來,目的就是給織田信長造成一種錯覺,常遇春因為之前的那一場損失已經惱羞成怒了起來。
織田信長作為倭國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在倭國之中的地位和大漢那些梟雄諸侯在大漢之中的地位沒什麼區彆,且不論這兩者之間的能力對比,但至少他們在本國的地位上就是這樣子的。
這樣的人物,任何一絲蛛絲馬跡,任何一個微小的機會,他都會及時發現並且妥善利用起來的。
而一名將軍,當他冷靜下來,最具有理性的時候,才是最麻煩的。可當他惱羞成怒了起來之後,當他心急的時候,表麵上是更具攻擊力的,但在這攻擊力的背後,他的破綻也會隨之顯露出來。
也正是因此,織田信長把握好了這一次機會。連續設計三次,才最終在最後一次的時候順利成功,將常遇春給吸引到了一處不適合騎兵發揮的地形,並大軍四麵圍困,想要將常遇春活生生地困死在這裡。
織田信長確實是連續設計了三次才最終成功的,就算是常遇春表現出一副惱羞成怒的樣子,如果太容易讓對方成功的話,說不定會引起對方的懷疑。對付織田信長這樣的人物,總歸是小心一些的,小心無大錯。
更何況,大部分人都是有一種犯賤心理的,這條路如果他通過的容易了,反而會疑神疑鬼。可如果是他曆經千辛萬苦,用出百般方法,最後才通過了這條路,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他反而不會產生什麼多餘的懷疑。
隻是,織田信長自以為將常遇春一萬七千騎兵全部都困死在了這裡,但實際上,真正跟隨常遇春身邊的也隻有一萬人馬而已。
常遇春最開始是有兩萬人馬的,這是五路聯軍幾乎所有的騎兵了,剩下的除了霍去病之外,就是一些零散騎兵了。由於剛開始選擇的戰術隻是不斷的襲擾,襲擾再襲擾,因此也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傷亡。
隻不過,由於熊羆那一敗,中了織田信長的算計,折損了三千兵力,這才讓常遇春手下的兵力下降到了一萬七千。
而剩下的那七千兵力,這個時候其實是在王翦的控製之中,一直在隱藏在暗中,默默地等待著這個機會。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織田信長終究還是落入了他們的算計之中。
是夜,當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的時候,王翦趁著夜色當機立斷全軍突襲織田信長的中軍大營。
在夜晚之中,夜色迷茫,看不清敵人的數量,被襲擊的一方自己都會嚇壞自己。特彆是在古代,生產力水平有限,大部分人因為營養失調的原因都存在“夜盲症”這一類的症狀。
因此,在王翦的突襲之中,倭軍混亂的一片,慌亂之中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也根本就無法組織取消的反抗,各自為戰了起來。最為嚴重的是,由於在黑夜之中什麼都看不清,很多人為了自保甚至不分敵我,向著身邊的人下起了手。
而織田信長自以為已經被圍困了起來的常遇春也在這個時候全力發起了反擊,與王翦內外夾擊,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