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線,陳安原本計劃使用傳統的棉線或絲線,但在地安門百貨的意外發現,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強力高、?耐磨、?回彈性好的尼龍線。
原來,這個時期尼龍產業已經在國內迅速發展,國家建立了一批尼龍工廠,開始大量生產尼龍絲、尼龍布和尼龍製品。
魚墜,陳安用的是牙膏的鉛皮。
而魚漂,則是他精心挑選的鵝羽毛梗,剪成一節節兩公分左右的浮子,用了七個做成七星漂。
魚鉤,陳安是用大小不同的繡花針加工而成。
陳安利用操作間的工具將繡花針燒紅塑形,並加上了倒刺,防止魚兒脫鉤,增加垂釣的成功率。
陳安在虛擬空間學習了這麼長時間,提升的可不僅僅是技術能力和武術造詣,陳安現在的動手實操水平也不低。
車、鉗、鍛、電等工種的操作技巧已不遜於廠內的五六級技工了。
陳安精心製作了三種規格的魚鉤,分彆針對不同重量的魚類:
3號鉤小巧,專為3兩至5兩的小魚;
5號鉤適中,適合8兩至1斤的魚兒;
7號鉤大號,足以應對2斤至3斤的中大魚。
兩三斤的魚已經不算小了,再大的魚鉤,陳安覺得沒必要。
現在這個年代,除了野外,城市內不論是的河流、護城河還是釣魚台,由於垂釣者眾多,都不會有太大的魚。
而且,像什刹海這樣的公共養魚池,這兩年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秋捕。
雖然規模不及查乾湖那般宏大,但收網時的漁獲之豐與圍觀人群的熱鬨,同樣令人歎為觀止。
特彆是前海與後海的捕魚場景,各具特色:
前海因湖心島的存在,采用雙網並進的方式,巧妙地繞過島嶼,最終在西北岸彙聚;
而後海麵積大,無障礙,使用更大的魚網,收獲更為豐厚。
網是拉網,網眼有小孩手掌大,一斤以下的魚可以漏網繼續生長。
下網後,岸上有人牽纜,湖麵有若乾小木船將網展開。
午前下網,慢慢向收網處牽拉,整個過程要幾個小時,一般到下午三四點鐘。
魚網被拉到離岸邊還有幾十米時,被網住的魚群由於擁擠開始紛紛躍出水麵,那場麵真讓人心潮澎湃。
捕上的魚以鰱魚和草魚為主,待魚網靠岸,漁工們手持大魚抄子,把魚一抄抄裝進岸上等待的卡車鬥裡,一裝就是好幾卡車。
陳安準備的兩根魚竿,都是三米五左右,長度適中,既便於操控又不失力量感。
一根魚竿配3號鉤,專釣鯽魚、白條魚等小型魚類;
另一根則配以7號鉤,專釣鯉魚、鰱魚、草魚等中大型魚類。
陳安、陳凡與林惜三人騎著車,很快抵達了風景如畫的西海,來到了約定地點。
這是西海一個自然形成的突出部,自然成為了眾人心心念念的垂釣聖地。
這裡,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垂釣愛好者雕琢的樂園,微風輕拂,碧波蕩漾,魚躍鳥飛,美不勝收。
這時候,鄭副廠長等人還未到來,但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已有幾抹身影散布於岸邊,他們或立或坐,手持釣竿,沉浸在各自的垂釣世界中,享受著這份寧靜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