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項聲此番剖析,眾人已然洞悉韓信聲東擊西之謀。
此謀,先以箕子朝鮮誘引匈奴。
待匈奴遣兵赴遼東擊箕子朝鮮時,楚軍三十萬主力再壓向邯鄲。
如此,匈奴必察覺楚軍聲東擊西之策。
然,箕子朝鮮與邯鄲方向皆為誘餌。
楚軍真正意圖,乃匈奴人意料之外之大月氏。
若趁匈奴人戰略受欺,出其不意攻取大月氏,楚軍不但可得大量馬匹,亦可配合中路主力包抄趙、代、燕三地。
有西路包抄、牽製,收複趙、代、燕三地必將輕而易舉。
若趙、代、燕三地收複成功,楚國不利之局將破,局勢亦將豁然開朗。
見眾人明了韓信之謀,項羽旋即確定了此次作戰部署。
部署既定,為知己知彼,項羽遂令韓信詳述匈奴人之實力及用兵特點。
於韓信之彙報中,匈奴人情況所知頗多。
實力而言,匈奴人既占東胡、大月氏,又吞高夷、肅慎………
且兼趙地、代地、燕地,匈奴人之地盤竟較今時之楚國疆域還要大。
其中,楚國雖於西南諸國蓄意製造瘟疫,然其地域尚未被楚軍實際占領。
且西南諸國與百越之地相加,楚國之版圖仍遜於匈奴人之領地。
對此,項羽並未在意。
畢竟,楚國之疆域多為南方盛產糧食之良地,而匈奴人則多居北方苦寒之地。
疆域雖不及匈奴人,然在人口方麵,楚國實乃遙遙領先於匈奴人。
拿下漢國後,現今之楚國,人口應近1500萬。
反觀匈奴人,其本身人口稀少,應約200餘萬。
即便加上趙國、代國、燕國三地,人口應亦不過300餘萬。
在人口上,楚國為匈奴人之五倍,對此,項羽心裡稍感欣慰。
疆土、人口大致明晰後,韓信又言及匈奴人之兵力。
據可靠消息,匈奴人之兵力應不少於四十萬眾。
其兵力皆為騎兵,更分上、中、下三級。
普通匈奴騎兵居多,平素以部落形式存世。
無戰事時,皆以牧民之身份飼養牲畜,一旦戰事起,便即刻會同其他部落作戰。
除普通騎兵外,匈奴尚有16個大王。
此中,以左賢王為尊,餘15個王依序次之。
諸王皆有騎兵,戰時更是一人雙馬。
言罷匈奴諸王之騎兵與普通騎兵,便數匈奴大單於之親衛軍了。
在匈奴,其皇帝稱為大單於。
現今匈奴之大單於,名曰———冒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