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人口眾多,但其兵力一直維持在四十四萬左右。
除去楚國都城及各處駐守的兵力外,在北方邊境駐紮的兵力,應該在四十萬左右。
即便楚皇項羽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那他選擇親征,又怎會隻率領十萬兵力?
冒頓說出了心中的擔憂,眾多文臣皆點頭表示認同。
提及誘餌,在兩次交戰中,楚軍確實常常使用此計。
在眾文臣的議論聲中,他們認為,楚軍十萬兵力的出現,必定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陰謀。
至於此陰謀究竟為何,他們雖經多次研討,卻始終難以洞悉事情真相。
首先,據多方探子查探,整個草原之上,除這十萬楚軍外,並未發現其他楚軍蹤跡。
此外,更令人費解的是,這十萬楚軍不僅無援軍,甚至連必需的糧草器械供應也無。
非但沒有後勤補給,還擺出一副堅守不出的態勢。
他們選擇堅守,究竟是何目的?
再者,這十萬楚軍與當初被消滅的十萬三國聯軍截然不同。
雖同為十萬中原兵力,但在戰鬥意誌、兵力部署、依據地勢的反擊能力等方麵,卻有著天壤之彆。
當初匈奴人采用圍點打援之策,將十萬三國聯軍圍困於代地以北時,同為中原兵力的三國聯軍,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很快便不戰自敗。
故而,匈奴騎兵未費多少氣力,便斬殺其主將呂澤和趙王張敖,又順勢招降了陳豨、臧荼。
至此,趙、代、燕三地成功被匈奴占據。
憶及往昔以漢國為首的三國聯軍,那不堪一擊的表現,與現今的十萬楚軍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彆。
探報中,楚軍僅有十萬之眾。
其兵力皆為步兵,且無任何兵力前來增援。
按常理,楚國皇帝被圍困於草原,楚國其他兵力理應奮不顧身前來救駕。
然而,這一切並未發生。
議論聲中,眾人情緒愈發激動。
最終安靜下來後,一人提議陣前勸降楚軍。
對此提議,冒頓認為可行。
十萬楚軍已被包圍,他們既無援軍又無後勤保障,短暫的拚死抵抗不過是他們最後的垂死掙紮。
勸降或可瓦解其士氣,亦可借此驗證項羽是否身在軍中。
若項羽不在軍中,無需多言,此十萬楚軍必是彆有目的而來。
其目的雖不明,然其竟敢孤軍深入,必是有所圖謀。
主意既定,冒頓接連下達數道命令。
首先,他繼續派人打探楚國各地的動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