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崔乃欣新專輯發行。她這專輯有一些新的變化,在傳統甜歌套路上加了一些小小的哀怨,這點可以從專輯名稱上看出來:《愛恨之間》。
這張專輯一出,受歡迎程度馬上超過戴晴和柳菲菲的專輯,銷售量節節攀升。這得力於崔乃欣之前奠定的人氣,以及東方娛樂公司的大力宣發。比如,為了宣傳這專輯,盛傑特意找南都的韓四合作,多給了一筆費用。
排行榜上,在新鮮出爐的四大天王歌的廝殺中,崔乃欣的一首歌成功擠進前五,占據了第二的位置。
至於第一嘛,王大川的《精忠報國》牢不可破。這得益於宣傳策略:其他歌曲偏向年輕人,但這首歌是全民性的,還得到嚴肅的官媒的認可,又加上極為超前的宣傳,讓許多不喜歡流行歌的人都注意到了這首歌。
崔乃欣的專輯是6月份倒數第二周發行的,最後一周就輪到胡麗波的《夢裡水鄉》專輯發行。
她這專輯一出,給已經無比熱鬨的歌壇加了一鍋熱油,因為這專輯的宣傳氣勢太強了。
電視上,江南公司在各省已經上星的衛視上投入重金,請這些電視台每天播放《江南水鄉》的v,或者專輯中的其他歌曲。
電台上,韓四的前網絡水軍開始出動,打爆了各省市的點歌節目的電話,力度超過其他幾位歌手。
銷售上采取了與王大川《精忠報國》一樣的策略:根據各地經銷商的訂貨量決定歌手的路演地推順序。反正,哪兒賣得好,胡麗波就會帶著魅音江南組合去哪兒搞簽售會。
除此之外,紙媒上的宣傳也達到了巔峰。在張雪的主導下,各路樂評人文章新鮮出爐,開始了一場大混戰。
什麼混戰呢?就是圍繞著夏季發專輯的這八個歌手的爭議展開猛烈的口水戰。
而張雪的《南都文藝生活報》上也正式打出四大天後的招牌,並且再次確定了四大天王的地位。
張雪親自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所謂的天王天後的標準:一看專輯銷量;二看歌手的演出收入和廣告收入;三看媒體上的熱度,四看歌迷數量。
這標準很赤裸裸,就是看商業價值,不太顧及藝術價值。有些保守的文藝圈的人不乾了,開始對這標準口誅筆伐。
這就是張雪想要的,爭議嘛!而當有人說這是文藝圈墮落的時候,張雪再次撰文稱,這不是文藝圈,這是南都這邊提了許多年的娛樂圈。
這麼一提,順帶著把文藝圈和娛樂圈的劃分爭議再次帶火了。不過,這次和前幾年的爭議不同,許多年輕人接受了流行音樂屬於娛樂圈的說法。
那麼,文藝圈和娛樂圈的名頭之爭重要嗎?其實並不重要,隻不過為了宣傳需要,必須找出一個名頭而已。反正,在這種爭議當中,年輕人們形成了一種新的印象:聽所謂四大天王和四大天後的歌,就是一種反叛精神,是青春的象征。
這些爭論的效果如何呢?對於三家公司來說,那就是賺翻了!
像原本沒出名歌手戴晴、柳菲菲、楊星和劉安然這幾位,靠著這一輪包裝迅速成了全國性的年輕偶像,這是一種奇跡。
人生第一次發專輯,在激烈的競爭中,正版銷量輕鬆過百萬,未來還會更高。這是國內歌壇從未出現過的狀況。
他們背後的公司注定要大賺一筆。
華音娛樂和東方娛樂算是老牌公司,培養出新人很正常。但回聲唱片呢?知情人知道這就是華音娛樂的馬甲,不知情則看到一個歌手帶火了一家公司。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人加入這場遊戲。
當然,也有人不滿。比如時代唱片就大為光火。他們公司的呂總請了一個據說是研究經濟的學者寫了一篇文章,指責三家公司搞壟斷。
的確,在1991年的夏日,江南娛樂公司、東方娛樂公司和華音娛樂三家公司主導的這場造星運動擋了不少歌手的路:
八個歌手差不多同一時期發專輯,把宣傳渠道和銷售渠道給霸占了,彆人找不到發聲的地方。八人之外,其他歌手銷售慘淡,湯勝和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四大天王四大天後全國各地到處飛,簽名會搞得和演唱會似的,霸占了不少演出資源,其他歌手隻能跑跑小場子;
八個人的廣告代言模式是全新的,但其他明星暫時無法學習這一套,除非投奔這三家公司。
文章認為,這麼搞不利於流行音樂的發展,應該百花齊放。
這文章一出,孫小寶便給首都的明哥和魔都的盛傑打電話,大家各自找人開始反駁這種說法,另外,他建議幾家公司的高管在電視上露個麵,做個訪談,講述這裡麵的故事。
反正現在不少電視台已經在模仿《田娜有約》了。大家找自己當地的電視台即可。
江南娛樂這邊,出麵的是三個人:李鈺、謝彼得和李光。他們仨聯手上了一次《田娜有約》,講述了為何要來南都投資搞娛樂公司、以及如今的成就等,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回應爭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