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反應釋放能量更多,繁殖更快,同時氧氣殺死了大量厭氧細菌。
但也促使它們演化,適應環境,同樣氧化活動產生的能量更多,多細胞生物大量出現,藍星環境從還原環境,迅速轉變為氧化環境!”
“又經過漫長時間,藻類大量繁衍,並漸漸爬上陸地,氧氣濃度變得更高,來到了我們熟知的石炭紀,也被稱為巨蟲時代!
但巨蟲時代,其實是植物的時代,這一時期植物無比茂盛,星球表麵全都覆蓋大森林,海洋中全是產氧藻類,也是這一時代藍星含氧量達到頂峰的35。
煤炭,多是植物屍體演化,故稱石炭紀。”
“哺乳動物(爬行類),在這一時代才開始出現。”
“到後來,星球環境變化,含氧量暴跌,巨型昆蟲消失,世界逐漸變成哺乳動物的天下。”
“哺乳動物,也受到氧氣濃度的影響而變化,不過這種變化沒有昆蟲那麼顯著,但我們仍然可以分辨出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隱隱約約明白一個道理,生命是從簡到繁進化的。
原始細菌,厭氧,好氧,單細胞到多細胞,再到植物,昆蟲,哺乳動物,複雜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無疑比昆蟲複雜一些。”
“而我要提到的,04號荒島不符合進化規律,其中疑點就是這個……”
文章附帶幾張照片,是之前獸潮,各種動物擠在沙灘上的畫麵。
“我們可以看到,森林中的生物種類,昆蟲、哺乳動物都有。”
“這似乎符合石炭紀的描述,植物繁茂,巨蟲時代,還有哺乳動物,但大家仔細看……”
照片中,紅圈圈出幾隻類似老鼠、兔子的動物。
“哺乳動物,是這種長有四肢,指甲,毛發,並且或長尾,或大耳,特征鮮明的動物,並不是剛上岸的爬行動物。
這些哺乳動物已經演化到高級形態,為了適應環境,出現各類專用器官。
還有之前林宇捕捉的長角羊,明顯不是哺乳動物的初級階段。”
“或許有人會說,那裡是異世界,不在藍星,藍星的經驗怎麼能套用過去呢?”
“而且藍星的經驗,並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我的答案是,你說得對。”
“藍星的經驗,確實不能直接套用到荒島上去。”
“但藍星的進化經驗,肯定具備一定的普遍性,畢竟星球誕生在宇宙,遵循宇宙的普遍物理規律,而由這些規律演化而來的事物,某種意義上具備普遍性,可以參考。”
“好,現在我說第二個疑點。”
這位專家的文章並非嚴謹、嚴肅的論文,相反有著調侃、自問自答,頻繁拋出有趣的問題,引人好奇讀下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