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溪流邊受水體滋潤,泥土中腐殖質也比較低,適合建造高爐。
僅僅大半天,高約兩米的簡易高爐便成型。
高爐煉鐵的原理非常簡單,
高溫環境下,爐中產生的一氧化碳等物質與鐵礦石反應,還原出鐵和二氧化碳。
近現代煉鐵中,一般使用焦炭作為燃料。
焦炭來自於對煤炭進行高溫蒸餾處理所得,加入爐中產生大量一氧化碳。
島上還沒發現煤礦,林宇自然沒有焦炭使用。
藍星古代世界也沒有焦炭,人們使用木材或者木炭,隻是效率比較低,產量小。
林宇卻也不是重建工業體係,木炭足矣。
並且使用成品鐵,無需多少一氧化碳。
木炭燃燒的最高溫度,六七百度,遠低於金屬融化所需溫度。
故而還要鼓風機輔助燃燒。
鼓風機的設計方案,李前知道許多種。
最好的自然是利用沉船拆卸下來的電機,通過水力、風力發電帶動。
但是林宇目前的條件並不適合。
剩下兩種鼓風機設計方案,一種是箱體往複式鼓風機。
這種鼓風機華國古代使用十分普遍,
結構簡單,易於製造,風力強勁,唯一麻煩比較費力,使用起來占據林宇大量時間。
箱體式鼓風機,出風口處在箱體中段,進氣口處在兩端。
兩處進風口內壁貼著一麵可活動的膠皮。
中間設置活塞,一般使用禽類羽毛填充縫隙,紮成符合箱體的特定形狀,連接連杆,手柄從一端延伸出來。
當人拉動連杆,驅動活塞向一端移動。
該段進風口膠片受氣壓影響,緊貼進風口,進風口因此閉合。
氣流便隻能通過出風口灌入高爐。
活塞移動越過出風口,內部氣壓增大,人就會感到吃力。
這時再改拉為推,活塞反方向移動,原本閉合的進氣口敞開進風,另一端進風口關閉,空氣再次從出風口灌入高爐。
不斷推拉連杆,就有源源不斷的空氣吹入高爐。
另一種鼓風機設計,是扇葉轉軸式,跟現代電力驅動的鼓風機原理一樣,隻是需要人力轉動轉軸。
這種鼓風機進風效率主要影響是動力大小。
同樣的力氣,沒有箱體鼓風機風力大。
李前選擇箱體式鼓風機,反正林宇力氣大,耐力久。
至於借用水力驅動鼓風機,
他考慮過,故而將高爐選在水流比較湍急的溪邊。
但根據專家計算,以目前林宇手裡的材料,製作出的轉軸、扇葉,傳動裝置不合格,很難完美的轉化水流動力,鼓風效率達不到預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