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微觀粒子可多了。
“你覺得哪一雙眼睛合適。”
一位坐在前排,核物理研究的院士開口。
這位諸多成果加身,地位超然,此刻開口詢問,讓原本蠢蠢欲動的一些人按捺住表達欲望。
蘇想抿了抿唇,她臉頰通紅,不是羞澀,而是激動。
自己正在乾什麼啊?
她也像是精神分裂,一邊緊張,一邊鎮定自若,道:
“我覺得是氦原子,準確說氦三原子最合適。”
“的確,氦原子有四個粒子重量,而氦三隻有三個,跟氫原子最為接近。”
這位大佬輕輕頷首,讚同了蘇想的觀點。
一位連本科都還沒讀完的年輕人,跟一位德高望重,頂著諸多切切實實名譽的院士討論學術問題,還得到了後者讚同。
讓許多人震撼,感覺這世界不真實。
另外一些人則用震驚目光看向蘇想,他們真正理解了這個想法的天才之處。
首先,可控核聚變的研究跟大多數工作不同,試驗機會相當寶貴。
在蜃景降臨前的世界,每一次試驗,都要花掉海量經費與資源,工程師們壓力非常大,以至於全世界都是50年後再50年,沒人能說什麼時候可以成功。
所有人小心翼翼,走在自己都不太確定能成功的道路上。
故而等離子體研究,都是儘量精簡,力求反應發生時,等離子體流的純淨,不受到乾擾。
思維定勢之下,還沒人想到往其中主動參加雜質這種想法。
即使是有,那也是離經叛道,老一輩科研者不允許冒險。
但是,妙就妙在,這個雜質還真可以丟!
一枚氦三原子,由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隻比重氫元素多了一個質子的重量。
和氚重量差不多,構成正好相反。
氦三原子加入到等離子體流中,與氘氚發生碰撞,人類隻需收集碰撞數據,就能分析出等離子體當時構成。
比如某一時刻,氚元素無法自持,反應即將終止,那麼人類就可以調整燃料配比,讓該時段氚元素增加,維持反應繼續發生。
而更妙的地方在於,氦三本身十分穩定,發生聚變的環境遠比氘氚苛刻的多。
也就是,氦三不參與反應,幫助人類收集完數據,還能順利離開等離子體流,把乾擾降到最低!
隻是短短幾秒,想通其中關節的人,已經難忍交流欲望,會場響起嗡嗡討論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