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季風導航術。
最早的大中華先民,航海時使用的導航技術,是季風航海術。
對季風的認識,華夏人早在夏朝就開始了。
那時候,華夏古人早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利用季風和帆船,開始探索蔚藍的大海。
東漢應勳的《風俗通義》中說:
“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
這一時段,人們對季風的利用還比較被動,隻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晉代高僧法顯訪問天竺(身毒、印度),是乘著海船從海路回國的,到爪哇島(印尼、訶陵國)停留等待季風,時間長達五個多月。
遠洋軍的技術部門,已經搜集積累了大量的東部、南部海洋的信風數據和資料。
他們還邀請沿海的老船戶口述經驗,並持續的開展關於這方麵的記錄和測量。
這時候,對風的研究,華夏已經是世界領先國家。
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已設有“風後”一職,專門負責測風工作。
王嘉《拾遺記》中,就有“帝使風後負書”的記載。
首先,是風向的研究成果。
戰國末年,已有八風之彆;到了大隋,風向概念已經發展到了二十四個方位風。
伣,是一種在商代就開始使用的簡單的風向儀。
在風杆上係布帛或長羽作為示風器,即可判斷風向。
五兩,是開始在秦漢時期被廣泛使用的測風儀。
用五兩或八兩重的羽毛製成侯風旗,靈敏度相當高。不僅可以觀測風向,還可以判斷風力大小。
相風烏,是漢代用木和銅兩種材料分彆製成的測風儀。銅質的相風烏,也叫銅鳳凰、銅雀。
經過科學家張衡的持續改進,能夠“遇風乃動,察其所自,雲烏動百裡,鳳鳴千裡”的優異性能。
到了隋朝,雖然相風銅烏性能更加高超,但常用的測風儀器還是伣的改良版——五兩和相風旌。
其次,是風速的研究成果。
華夏先民常用的測量分速的方法,就是“羽葆測風”。
不僅能觀測風的方向,還能根據羽毛被舉的程度大體判斷風速,算是最早的風速計。
1500年,意大利科學家達芬奇才發明了這種測風速的方法,比華夏將近晚了一千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