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粥飯儘管還是吃不飽,但至少可以讓肚子裡有了點東西。
九月頭上的代海寺,其實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
遠處,是高大的滎陽城,古樸肅穆。
近處,索水橫流,波光浮動。
索水兩岸,不甚高峻的小山,起伏蔓延。
原本蒼翠的林木,已經變得有些稀疏,淺綠發黃的樹葉猶如點點星花,占滿山野。
山青,水也秀,風光也是絕美宜人。
但是,這美好,卻被大海寺前麵平闊的田野上,那劍拔弩張的殺氣,衝淡得若有如無。
瓦崗軍,剿匪軍,兩兩相對。
代海寺中的觀音菩薩,似乎做了天然的見證!
不多的難民,緊閉寺門,瑟縮發抖,唯恐這戰爭餘惡殃及他們。
然而,戰火之中,誰會關心他們的生死?
代海寺的僧尼,開始帶著所有難民,在菩薩前麵誦經祈禱。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阿彌陀經》,行樹羅網,出微妙音,傳遍四野。
張須陀,列的是方陣。
所謂“方陣”,即由步、車、騎三部組成。
戰時,步與車交錯,將抬著的拒馬鹿角半插入地,構成方陣。
騎兵,位於方陣中央。
方陣,四麵外拒,乃是大隋抵禦突厥的常規陣型,傳自古法。
此陣,先以步兵擊敵迎敵。
勝之,陣中騎突出追擊致大勝;不勝,可保騎兵主力不失。
這是一種保存珍貴機動力量的作戰方法,也是一種典型的消極防守之陣。
所謂“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者也”。
楊素生前評之,“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
一代戰神楊素,是極力反對這種陣法的。
張須陀,卻依然采取此陣,可見其對索水之畔的瓦崗軍很是重視。
畢竟,這些衣衫不整的反賊,其人數可是一點不少。
五十多歲的老張,可見行軍之謹慎。
瓦崗軍,卻是錐形陣。
這卻是徐世積的傑作!
徐世積,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本為曹州離孤。
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家境富豪闊綽,僮仆如雲,積栗數千鐘。
小徐的老爹老徐徐蓋,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聲名很好。
加入瓦崗之前,小徐才十七歲。
但十七歲的小徐,雖然年輕,卻自幼熟讀兵書,對於排兵布陣很有天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