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王朝,也是在不斷屯駐大軍的同時,也持續不斷地將募民、流民、罪囚等漢民,不斷地遷往河西走廊。
到了廣皇帝時期,按照楊子燦的剿匪之移民實邊策,更是將大量的山東、江淮、河南之地的亂民、災民,大規模地遷移至此。
其數,逾兩百萬。
近些年,又有大量的中原百姓,迫於生計和戰亂,也紛紛自發地前往河西走廊沿線。
漢族人口的持續增加,一方麵為河西走廊的農業開發提供了大量的農耕人力,同時也壯大了大隋西北邊疆的軍事實力。
然而,任何事都有兩麵!
先進的耕作灌溉技術,強大的武備力量,帶來的是快速的農墾土地麵積闊張,以及一片片巨大的官方牧場。
這些符合帝國執政者主觀意願的結果,恰恰與長居於此的各民族的利益產生了矛盾。
他們的生存,更加嚴重依賴氣候環境和水源草場。
爭奪土地資源,這個矛盾很尖銳!
氣候變化,水源減少,適合放牧的草原麵積開始縮小,農牧分界線不斷北移。
生存的現實,讓他們不得不將目光,對準漢人們屯墾放牧的地方!
那兒,土地往往更為肥沃,水源更為豐富!
當矛盾到達臨界點,那怕隻是一個小小的火星,血與火的鬥爭就在所難免!
而當這種鬥爭,再遇上一個劣質的守牧官員,人間災難就爆發了。
首當其衝,便是大隋隴右馬牧。
中原政權,以農耕立國。
長期以來,深受以馬為主要機動載體的周邊遊牧民族威脅和侵擾。
剛開始,不堪其擾的中原政權,總是想用修長城、築大城、建塢堡等這樣的消極手段應對。
後來,便明白光是消極防禦,是不能有效保護自己的王國地盤和財產的。
師夷長技以製夷!
於是,購買,養馬,相馬,訓馬,用馬……開始在中原王朝中日漸興起,並得到了曆代帝王的重點關注。
大隋,結束了漢末以來中原長期分裂、軍閥割據、戰亂不休的局麵。
當內部靖安之後,如何抵禦和消除周邊各族,特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成為帝國的政治軍事的重點。
文帝時,沿用先朝祖製,由太仆寺統全國廝牧車馬之政。
太仆寺,轄各地國有牧監多至六十餘所,還有駕部掌全國驛馬,及官私馬的簿籍。
之下隴右牧,則主管全國的軍牧,專門養殖軍事用畜。
至廣皇帝時,由於帝國征戰日趨頻繁,太仆寺和隴右牧的地位更是達到了曆史地位的最高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