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中。
李從彧的騎兵親衛率先破入雍軍的中營,經過短暫的交鋒,俘虜了雍王的副將。
餘者從背麵突圍。
正好與太子的兵馬相撞。
李靈運策馬跟在太子身旁,見著後者衝殺上前。
此行之前,太子還覺得兩軍交戰,錯在將而不在兵。
可當他親眼目睹過手底下的士卒死於敵手,就拋棄了這種可笑的想法。
誰家兒郎沒有爹娘,難道他們的人就合該遭人作踐?
大明士卒北上千裡,最終埋骨異鄉。
他們無錯,難道錯的是自己人?
太子思考過這個問題,他甚至還試圖從李靈運這裡得到答案。
但李靈運沒有給他任何回答。
因為二人的出發點就不同。
李靈運的自己人,最多就是劍池的人,再算上他爹。
太子的自己人就多了,而且以後可能會多到數不過來。
他個人狹隘的做法,肯定是不能被太子學去的。
否則天下就要亂了套。
好在,太子最終有了自己的答案。
凡是不服王化的,那就打,就殺。
即使殺得天昏地暗也在所不惜!
除非他們有朝一日也成了自己人,那時才有可能考慮他們的感受。
於是——
太子手中長劍劃出,將迎麵而來的雍軍士卒梟首。
剩下的將領眼見大勢已去,下馬歸降。
立刻就有明軍士卒上前,奪兵,卸甲,牽馬……
然後降將與降卒被打亂收押。
朱平安得知前線戰果,特彆將周瑞安這個讓人聞風喪膽的“鬼見愁”派來,由他負責給降卒安排差事。
他本就有意要提拔周瑞安,最好能在朝中與蘇遲能形成一定的製衡。
這次把安排降卒的差事交給他,未嘗沒有分功的意思。
周瑞安簡在帝心。
知道這是皇帝的考驗,於是將降卒物儘其用。
許多本來應該由大明征召民夫,從民間完成徭役的項目,就交給這群北元的降卒來做。
對外,就宣稱皇帝體恤百姓,施行仁政。
最終的結果。
降卒雖然累得半死,卻能保全性命。
皇帝穩坐高台,收攏治下民心,不時還有文人賦詩歌頌,引得龍顏大悅。
再到周瑞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