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君子化解困難,吉利,以誠信感化小人。
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感化其他人。這句話講了關於處世之道的問題。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這種姿態對不對呢?
也對,也不對。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做到了不隨世俗、潔身自好,被譽為君子之花。但如果僅此而已,它永遠隻是這個世界的異類,於己無益,於事無補。
在我看來,荷花更讓人讚美的是後八個字: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讓花香遠遠傳開,越遠越清新,同時保持自己筆挺而潔淨的姿態。在反求諸己的同時儘量影響他人,這比單純的孤高自賞更加可貴。
公元1044年春,改革派乾將滕宗諒被貶至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一帶),他不計榮辱得失,勤政為民,在任三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於是重修嶽陽樓,邀請好友範仲淹作文以為紀念。範仲淹欣然提筆寫下了《嶽陽樓記》。文章通過描寫嶽陽樓所見洞庭湖之景色,以及晴雨天氣帶給人們的不同感受,描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表達了古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遂成千古名篇。
範仲淹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興辦學堂,推行文教,在教化民眾、優化風尚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更難得的是,他開義田,辦義學,開創了中國義務教育的先河。
範仲淹知人善任,宋初名將狄青、一代大儒張載、名相富弼以及北宋文宗歐陽修都出自他的推薦。
狄青受範仲淹教誨,由《左氏春秋》開始苦讀兵書,最終精通兵法,定西夏邊防,平嶺南儂智高叛亂。相傳他臨敵作戰時,必帶著銅麵具,披頭散發殺入敵陣,令敵軍望風披靡,成為宋初一代殺神。
張載名聲不顯,但他的橫渠四句卻甚為著名。堪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朗朗上口,頗有氣勢,但個人不建議念出聲。大家若有這樣的遠大誌向,悄悄去做就是,沒必要大聲念出來,因為裝十三容易挨雷劈。
張載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平生功業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著書立說上。他在青年時代曾拜見鎮守陝西的範仲淹,就軍事邊防、收複失地發表過一番宏論。
範仲淹對他的遠大誌向大加讚賞,轉而勉勵他研讀《中庸》,在儒學上下功夫:儒生也可成大器,何事於兵?
張載於是從《中庸》開始遍讀儒釋道三家之書,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術體係。他在關中一帶開展教學活動,創立了儒家重要學派關學,與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朱熹的閩學齊名。
算真正繼承範仲淹衣缽的人,是歐陽修。
他與範仲淹一樣,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父子都得到過他的提攜和栽培,蘇軾盛讚他為“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這個評價,絲毫不亞於他對韓愈的推崇。
歐陽修自幼喪父,但他有一個賢德的好母親鄭氏。
鄭氏出身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且有毅力和見識。當歐陽修漸漸長大後,鄭氏想讓兒子讀書識字,因家裡窮買不起紙筆,她就用蘆葦稈當筆,鋪沙當紙,帶著歐陽修在地上練習寫字。在母親的教導下,歐陽修發奮圖強,二十四歲就高中進士,最終成為宋朝名臣和一代文宗。正是鄭母的言傳身教,使歐陽修一生光明磊落,有所作為,得到後世的尊敬與愛戴。
而畫荻教子的鄭母,也與孟子、陶侃和嶽飛的母親一起,被尊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新政失敗後,歐陽修一邊為範仲淹鳴不平,一邊自請外放。但就在這時,其孤甥張氏偷情的事被曝了出來,歐陽修的生活作風問題瞬間被推到風口浪尖。
原來他有一個侄子,名叫歐陽晟。歐陽晟的妻子是歐陽修的外甥女,名叫阿張。阿張不知為何竟然與家仆私通,而且一不小心被歐陽晟抓了現行。憤怒至極的歐陽晟把兩人送到了開封府問罪。當庭審訊之時,阿張爆出猛料:她和舅舅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還為她寫了很多豔詞,其中一首名叫《望江南》: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為絲輕那忍折,鶯憐枝嫩不勝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間抱琵琶尋,堂上簸錢堂下走,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
這首詞言語輕佻,用詞曖昧,把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子比作江南柳,葉子很小,還成不了綠蔭,人們見它仿若青絲不忍折斷。就連黃鶯也覺得枝條太嫩不能停留其上鳴叫。
宋初文人,人人都會寫豔詞,但為什麼偏偏是歐陽修中了招呢?
因為阿張和歐陽修沒有血緣關係,而開封府尹卻和歐陽修有仇。
歐陽修有一個妹妹,嫁給了一個叫張龜年的人,張龜年膝下有一個女兒,是他與前妻所生。很不幸,張龜年死得早,隻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歐陽修於是將母女倆接到身邊,將阿張撫養長大後,把她嫁給了歐陽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