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鴻雁漸漸落於高山之巔,它的位置已經高高在上。鴻雁從河乾邊一步一步走來,曆經艱險和反複。有時候就像連續多年不懷孕的妻子一樣被質疑,但是它堅貞守正,這一點無人可以超越,無人可以取代,於是最後還是它登上高位,吉利。
童年的艱難經曆,使明孝宗養成了不苟言笑、言行謹慎的個性。他登極為帝後極為勤政,幾乎無日不視朝,很快使朝野對其刮目相看。
公元1488年,朝鮮賀登極使盧思慎出使明朝歸國後,向朝鮮國王描述了明朝官吏對明孝宗的印象:“先皇帝或於用人,間以私意,今皇帝則銓注登庸一出於正。又性不喜寶玩之物,雖風雪不廢朝會,臨群臣皆以喪服,惟祀天祭用黃袍,臣等慰宴時不奏樂,不設雜戲,勸花置於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張矣。”明憲宗用人也許還有私下,而明憲宗對官員的考核任用全出於公心。他節儉而不喜娛樂活動,即使刮風下雪也不廢朝會,幾乎革除了明憲宗時期的所有弊政。
明朝文臣對明孝宗的評價極高,因為他善於采納文臣的勸諫。
他登基之初即采納大臣建議,重新開設大小經筵。所謂大經筵,每月逢尾數為二的日子舉行,主要是一種禮儀。小經筵則稱日講,君臣之間對席而坐,從容問答,是一種類似茶話會的輔政方式。
這一製度始於明英宗正統初年,到憲宗朝一度廢置。明孝宗不僅堅持日講,還在早朝之外另設午朝,每天兩次朝會接受百官奏議國事。
他在講論中言行從容,和顏悅色,內閣諸輔臣都被他尊稱為先生。由於他廣開言路,銳意圖治,文武百官紛紛上言或痛陳時弊,或廣進方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賢臣群體。君臣攜手興利除弊,共同促進社會發展。
這從當時的國家賦稅和人口收入可見端倪。
明朝建國之初賦稅較重,收入相對較高。明英宗時期進行稅製改革,把江南地區的重賦官田改成按民田征稅,賦稅收入銳減,此後國家賦稅始終維持在二千五百萬石左右。明孝宗時期,在稅製不變的情況下,國家賦稅增長至二千七百多萬石。
賦稅增加的背後,是生產力的穩步提升,和人口的的穩定增長。
公元1488年弘治元年,全國人口數約為九百一十多萬戶五千多萬人口。到公元1504年,全國人口增至一千零五十多萬戶六千多萬人口。人口增長近百分之二十。
明孝宗不僅治國有方,居然還是一個發明家。據說牙刷就是他發明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形成了漱口刷牙的良好習慣。《禮記》中已有“雞初鳴,鹹盥嗽”的記載,《史記·倉公傳》則已指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食而不漱”。
實際上早在唐朝,我國已出現接近牙刷的刷牙用具,到南宋已有專門製作銷售類似牙刷的店鋪。在成都中藥博物館中,收藏著一把宋代竹柄牙刷。
但據倫敦羅賓遜出版社出版的《發明大全》記載,公元1498年,明孝帝發明了牙刷。這個牙刷是用短硬的豬鬃鑲嵌在骨質手把上製成的。牙刷問世後,輾轉流傳到歐洲,大受歡迎。當時牙刷的造價昂貴,隻有王公貴族才能消費得起。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用尼龍做刷毛的牙刷被發明出來,牙刷才從舊時王謝堂前燕牙刷,飛入尋常百姓家。
明孝宗先天體弱,正當壯年時忽然身感不適,於是將皇太子朱厚照托付給閣臣劉健、李東陽、謝遷等人。他說:“朱厚照非常聰明,但是年紀還小。先生們要督促他多讀書,教他做個好人。”公元1505年6月,明孝宗駕崩,十五歲的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即位。
明孝宗在位十八歲,始終兢兢業業勤政治國,他親賢愛民,使治理之盛超過往代,用事實證明了他是一個優秀的賢明的帝王。
但他的兒子朱厚照,卻是一個無法無天的主。
朱厚照是明孝宗的嫡長子。他的生辰八字分彆為辛亥、甲戌、丁酉以及申,倒過來恰好是申、酉、戌、亥,連如貫珠,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生辰八字相同,按照傳統的命理學說,這是大大的吉兆。
明孝宗為這個孩子起名字煞費苦心。
明朝皇帝的名字遵循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的規律,比如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往下依次是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的下一代名字中應該帶火。
姓名雖然是三個字,但朱是姓,厚是輩份,能夠發揮的空間其實隻有最後一個字。明孝宗以離火卦《象》辭“大人以繼明照四方”之意,為他起名為朱厚照。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連續不斷地效仿太陽,將光明照耀天下四方。
朱厚照八歲開始出閣受學,明孝宗為他安排了包括楊廷和在內的二十人講師天團為他講課。他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超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但學習進度卻很慢,直到登基之前連《論語》和《尚書》都沒學完。
原因是他不愛學習而愛騎射,慈愛的父親則壓根不限製他。
明武宗登基之初,往往天未明即上朝聽政,堅持進行大小經筵,頗有“繼明照四方”的勤政之姿,但他很快就原形畢露。還在為父居喪期間,他便開始懈怠朝政、沉湎騎射、遊玩無度、微服出行,甚至讓親王代行祭祀。
此時天下遍起災害。先是京師附近洪澇災害淹沒莊稼,衝塌房屋;接著有彗星橫貫天際,又有雷霆四起,接連損毀郊壇、太廟、奉天殿的屋脊。留都南京則暴雨狂風肆虐,天上雷霆擊毀城牆,甚至擊中孝陵附近的一棵大樹,導致樹乾起火。
朝廷百官認為這是帝王不行德政而致天人有感,紛紛上疏勸諫。對於群臣的勸諫,明武宗表示虛心接受,並一度認真改正。
然而,一切全都是假象。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