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隨著兵力集結完成,日軍在戰場左翼也開始了戰前反攻。
鬆井根此番部署的反攻,勢頭頗為猛烈。
他不斷派出兵力突襲國軍陣線,以迫使國軍左翼兵團,不得不分兵應對。
短短兩日,左翼戰場的形勢,便直接逆轉過來了。
而隨著日軍攻勢的進一步展開,陳望也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戰局之中,整日和周品,李年,萬煌,胡璉等人一起分析戰局,研究接下來的戰略。
隻是,除了瞬息萬變的戰局,後方的記者團,也讓他感到頗為頭疼。
這支記者團已經在營地待了三天,幾乎走遍了整個廣福鎮戰場的陣地和前線據點,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他們甚至采訪了不少前線的戰士們,似乎是在為國際輿論鋪墊聲勢。
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
畢竟,英美法記者對外宣傳,能夠為國軍贏得國際支持和聲望。
但處於如此緊張的局勢之下,這些記者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負擔,特彆是他們還時常闖入陣地禁區。
要知道,廣福鎮到底是前線,許多軍事部署,是戰場機密。
因此,早在專訪剛結束的時候,陳望就要求統帥部趕緊調走這支記者團了。
否則,自己不僅要專門分兵出來保護他們的安全,還要防止他們亂拍,這無疑會增加他的部署壓力。
不過,統帥部明顯另有想法,假裝沒看到陳望的請求,還要求陳望好好招待記者們幾天,讓他們在廣福鎮多拍攝取材。
陳望自然知道統帥部的用意。
但他並不認為那些虛無縹緲的“輿論力量”,真有那麼大。
戰場之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永遠得不到。
陳望知道,統帥部有些迷信國際調停,認為通過輿論可以為華夏贏得更多的外交支持和援助。
但他並不迷信。
如果沒有此前的勝利,這些記者團會主動來到廣福鎮嗎?
戰場上的勝利,才是真正能決定一切的因素。
隻有國軍打贏了,他們才會蜂擁而至,拍照、采訪,唱讚歌。
統帥部以為依靠輿論可以帶來勝利,根本就是因果顛倒了!
而隨著局勢急轉直下,統帥部也終於鬆口了。
不過,統帥部並沒有直接下令。
陳望知道,自己也不能直接下令。
畢竟,記者團的到來是國際援助的代表,總不能直接駁了他們的麵子。
但陳望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施加一些影響,讓這些記者們意識到,自己該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