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戰場之外的影響,陳望的遠見卓識_我都俯瞰戰場了,你說我不懂指揮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同人動漫 > 我都俯瞰戰場了,你說我不懂指揮 > 第253章 戰場之外的影響,陳望的遠見卓識

第253章 戰場之外的影響,陳望的遠見卓識(1 / 1)

這個時候,日軍在華北的兩大主力,都已經退到了黃河以北,華北的戰局也算是暫時平息了下來。

顧同此次匆匆趕來徐城,不僅是代表著統帥部前來參加慶功,並進行嘉獎的,更是帶來了第二戰區的幾個猛將。

中央軍的樣板德械師,猛將宋廉就在其中,他準備和第五戰區的高層一起,商議下一步的進攻計劃。

徐城的指揮部內,第五戰區的軍事高層們齊聚一堂,而這場軍事會議的開場,便是彙報戰果。

隻不過,這個戰果,依舊是由老資格的第五戰區總司令——李仁做主彙報的。

顧同對此並不驚訝,其實,此前他還特意發過電報給陳望,讓對方代表中央軍,好好爭一爭的。

但他沒想到的是,陳望雖然年輕,但並不氣盛,更不想出這個所謂的風頭。

他一直習慣於悶聲發大財,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畢竟,李仁來做戰果彙報,那他就是受了委屈的華北大勝第一功臣,無論如何,都是道德的製高點。

至於李仁,雖然憑此站穩了自己的位,但卻也將自己立於風口浪尖,說不定還要飽受非議呢。

軍隊之中,就是這樣,菜就是原罪,打不贏就失去一切!

而作為一個深諳官場之道的人,陳望同時還很清楚,這場勝利或許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名聲,但如果過於引人注目,必然會招來風頭上的壓力與輿論的重壓。

這個,就叫做官場,派係林立,誰也不差人不差事,但很多時候,就差個妥當的名聲。

“既然大家都到齊了,我們就開始吧。”

顧同作為統帥部的代表,簡單而直接地開了個場,他的目光在與會的將領們之間掃視一圈,接著,轉向李仁,微微點頭道:

“李總司令,麻煩你來彙報一下我大軍最近取得的戰果。”

李仁神態自若,周身氣場穩重,事實上,他並不介意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反而心中暗自得意。

對於他來說,臨沂戰役的勝利不過是眾多戰果中的一項,而這項勝利甚至還可以成為他未來政治鬥爭中,一次重要的助力。

這其中的關鍵,就看他如何演繹了!

“各位,首先我來彙報一下徐城戰役的成果。”

李仁清了清嗓子,聲音低沉而穩重,首先開始梳理的是整場戰役的經過:

“徐城戰役是我們在華北戰區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曆時近半年,集中了數十萬大軍,最終在台莊,臨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台莊戰役的戰果。

日軍的賴穀支隊雖然一開始企圖突破我們的防線,但由於我的提前部署,成功實施了反擊,並在後續的交戰中,部署了反包圍圈。

這一戰,日軍賴穀支隊損失慘重,我軍擊潰了近萬日軍,擊殺擊傷五千餘人,俘虜了超過五百鬼子兵。

更重要的是,賴穀支隊的許多軍官,甚至包括了一個大佐,被我軍將士,在戰場上當場擊斃,整個日軍在華北戰區的指揮鏈條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李仁語氣激昂,鼓舞人心,他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將領們,繼續說道:

“除了敵軍的兵員損失,我們還繳獲了大量裝備,包括火炮、重機槍和戰馬等等,單單是戰馬就有一千多匹……

毫不誇張地說,台莊戰役的勝利,不僅讓日軍喪失了在華北的主動權,也為我們後續的作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資支持!”

李仁頓了頓,而後特意加重了一點語氣,強調這場戰役的戰略意義:

“通過台莊的勝利,我們成功將日軍第十師團從整個徐城北麵,徹底擊退,打破了日軍從魯西南進的企圖。

正是這一戰,為我們後續的反攻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仁慷慨激昂地說完,隨即便話鋒一轉,開始進入更為詳細的戰果彙報,道:

“哈哈哈,借著台莊一戰拋磚引玉,接下來才是我們徐城會戰的重頭戲——臨沂之戰。

這一戰的主力,便是我們陳軍長麾下的‘新一軍’和張軍長的52軍,以及龐司令,關軍長等部,打得非常精彩,不僅成功擊敗了日軍三大師團,擊潰了日軍第五師團的主力,還收複了呂縣,還俘虜了大量敵軍。

在臨沂戰役中,我軍繳獲了日軍的大量裝備和物資,包括兩輛坦克、十幾門野戰炮、還要無數槍支彈藥,這在之前的戰鬥中是從未見過的!”

李仁滿麵春風,越說越激動,仿佛這就是他指揮下的勝利:

“此外,戰鬥中,我們還摧毀了敵軍大量的重炮。根據初步估算,日軍在臨沂之戰,死傷人數超過一萬,可謂是元氣大傷。

不過,我們自己的損失也相當慘重,但和日軍的損失相比,已經算得上是賺大了,這樣的戰損比,是前所未有的。

毫無疑問,臨沂戰役是一次徹底的勝利!”

……

……

在眾人驚歎的神色中,李仁繼續彙報著其他戰場的情況,他逐一列舉了各大部隊的表現,細致入微地講述了每一場戰鬥的成果和損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