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解鎖生產線功能。”陳望果斷朝著係統下令道。
“若確認解鎖生產線功能,宿主將獲得係統第一綜合兵工廠生產線,所需積分:九十八萬!是否確認解鎖?”
係統冰冷的機械聲音不帶一絲感情,但意思極為清晰。
“確認解鎖!”陳望毫不猶豫道。
這一筆開銷雖然巨大,可一旦成功解鎖,這些生產線將為他帶來強大的軍備生產能力,是進一步鞏固戰力、提升軍隊裝備的核心所在。
隨著陳望的確認,係統界麵迅速閃爍了起來,隨即浮現出一行行文字,詳細列出了新解鎖的生產線信息。
“恭喜您成功解鎖第一綜合兵工廠生產線,首購獎勵:解一贈三。
附贈:第二綜合兵工廠、第三綜合兵工廠、軍卡綜合兵工廠。”
“第一綜合兵工廠,生產線齊全,可生產步槍、輕重機槍、手雷、子彈等輕型武器和彈藥,並具備生產各類型火炮的能力。
年產能力:十三萬支步槍,一千二百支輕重機槍,二億五千萬發彈藥,無煙藥四十五噸”
陳望滿意地看著係統屏幕上出現的講解文字,心中對於第一綜合兵工廠的實力,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
或許是為了匹配當前華夏的生產力,這幾乎是加強版的沈陽加工廠,可見係統的周到之處。
而沈陽軍工廠在當前,可是華夏最大規模的軍火生產基地,甚至沒有之一。
第一綜合兵工廠的主要產品,包括槍、炮、槍彈、炮彈、火炸藥和機械製造六大類。
而其可生產的槍類,主要是當前中央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以及捷克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等等。
至於火炮,則主要以德式為主,這些都是陳望主動選擇的,可與當前的軍隊裝備替換更新。
在原本曆史上,沈陽兵工廠生產的炮類,則包括各類日式37毫米,75毫米野炮,山炮,迫擊炮,甚至是高射炮,還有日軍野戰師團中,裝備最多的105毫米加農炮,150毫米榴彈炮等等,年製造能力約兩百門。
而炮彈類,則包括1924年春正式出品,初製鋼性銑榴彈,後改為鋼質榴彈,能與工廠製造的各式火炮配套。
當然,由於各式口徑火炮炮彈生產難易不同,無固定產量,隨需要生產。
不過,在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襲擊了沈陽,侵占了東三省兵工廠,將廠內存放的武器彈藥劫走,並把工廠作為侵華日軍的野戰兵器製造廠。
在三十二年十月,由日本財閥投資二百四十萬日元進行擴建,並改名商辦株式會社奉天造兵所,工廠不斷擴充,建立槍、炮、槍彈、機工、火藥等6個製造所。
到這個時候,日國還在沈陽城南孤家子開辟新址,建立無煙藥廠,將原東三省兵工廠火藥廠並入。
此時,機器設備逾萬部,職員1200多人,工人3萬餘人,為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下的極盛時期。
如今,陳望通過係統積分兌換的“第一綜合兵工廠”,很明顯比日國擴建後的所謂“奉天造兵所”,規模更加龐大。
這意味著,他的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將遠超常規的軍工基地,並且可以根據戰局的需要,靈活調整生產內容。
換言之,他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缺少熟練的軍工技術人才!
陳望的目光繼續往下看去,還一邊在心裡默默盤算道:
“那我這第二綜合兵工廠,倒是跟原本的第二十一兵工廠差不多啊!
若是這樣的話,那直接從金陵兵工廠調人來就可以了!”
在陳望原本的那個時空曆史上,“雙七事變”之後不久便爆發的鬆江抗戰,並沒有當前的勝利。
在申城淪陷後,日寇向內地縱深進發,金陵形勢危急,國府很快便宣告西遷陪都重慶。
當時,為了保存國統區的兵工生產能力,支持抗日戰爭,國府於三十七年九月,首先決定將金陵兵工廠的子彈廠,西遷重慶。
在當時的艱難情況下,短短三個月後,金陵兵工廠的子彈廠,便在重慶複工生產,後改稱第二十工廠。
接著,十一月的時候,金陵兵工廠又全廠接到西遷命令,以金陵兵工廠為代表的這次大搬遷,是華夏工業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工業大遷徙。
但由於當時局勢相當緊張,各方麵的準備都很不足,搬遷工作倉促上陣,給搬遷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
在整個搬遷工作中,整個金陵兵荒馬亂、人心惶惶,交通工具極其匱乏,秩序混亂擁擠不堪。
金陵兵工廠在廠長李承甘的指揮下,成立了專門的指揮機構,統一領導全廠的搬遷工作,機器的拆卸、包裝、編號、裝箱、登記造冊,緊張而有條不紊地進行。
兵工廠的職工們,不顧敵機狂轟濫炸,冒著生命危險,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經過十六個晝夜的奮戰。
他們成功地將四千三百多噸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半成品,十八門待修的大炮以及六千多副防毒麵具,全部裝上四節列車、三十輛卡車、六艘輪船和六隻木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