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飛身一躍,跳上巨石,這巨石距離岸邊不到一丈,雖然溪水濺上巨石弄得濕滑一片,但對於司馬青雲和江朔這樣的高手,實在算不得什麼難事,江朔跟著躍到石上。
二人兩個起落便過了聚賢橋,其後清虛、道元也跟著過橋,三教弟子功力有高有低,過橋時有的三五步,是有七八步,但均無險情,想來他們經常在這石上縱躍,早已熟了。
江湖群豪失了內力,越不過這麼遠的距離,司馬青雲早已安排了門下輕功較好的弟子攜著他們渡橋,睿息示意懷瑾不要顯出內力的深淺,他二人此前在諸葛村大殿之外就佯裝和江湖群豪一樣昏昏沉沉,因此此刻三教門徒也沒有懷疑,攙著他們一齊過了聚賢橋。
司馬青雲道:“崆峒之名最早見於《爾雅》——北戴鬥極為崆峒。據說周公定滿天星鬥的方位,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鬥七星的下方,因此以崆峒命名此山。”
江朔抬眼見麵前一座山峰突兀聳立,草木稀疏,多有土石裸露,與周圍彆的蒼翠的山峰頗不相同。司馬青雲道:“相傳崆峒山乃黃帝向廣成子問道之地,廣成子不喜嘈雜,僅僅允許黃帝一人進山,彼時崆峒山中雲霧遮罩,虛無飄渺,大臣、百姓不得入山,便在山前壘土相望,故稱望駕山。”
蕭大有道:“此山雖然土石裸露,但這樣的高大,恐怕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吧?”
司馬青雲道:“據說黃帝後來依廣成子所教之道修煉,最終得道飛升,便人也想一窺廣成子修煉的之法,但卻難覓其仙蹤,於是有百餘人日以繼夜的壘土,想要將土壘到和崆峒山主峰一樣高,但他們壘了數十年,直到謝世,土台都未達到崆峒山的高度。這百十人死後葬在土台旁,做鬼也要加高土台。”
蕭大有嘖嘖道:“這些人執念之深,做鬼也做不安生。”
司馬青雲道:“自從這些人下葬後,土台果然日日增高,千百年後,不知是是哪朝哪代,土台眼看就要高過崆峒山了,當時的帝王派人挖斷了土台前邊與聚仙橋相通的仙脈,土台果然不再升高了。固而有民諺曰‘挖斷聚仙橋,氣死望駕山’。”
蕭大有大笑道:“哪有此事,司馬道長你可真會講故事。”
司馬青雲道:“本來就是故事,說來搏諸君一樂罷了。”
睿息對盧玉鉉道:“這司馬青雲果然有古怪,他堂堂一派掌門,卻一路七拉八扯說故事,哪有一代宗師的樣子。”
盧玉鉉亦道:“我看諸葛清虛和鐵箏道元都一言不發,笑的時候看來也心事重重的樣子。”
睿息道:“聽說人有所隱瞞之時會不自覺的不斷說話,以掩蓋內心的不安,我看司馬青雲似乎就是這樣。”
兩人暗暗留心,口中卻不點破。
眾人繞過望架山,向西行不多時,到了一處山穀,背枕崆峒群山,麵向彈箏峽,但離水麵遠了,雖能看見山溪跳躍,卻不聞其聲,正是一處幽寂的所在。
司馬青雲道:“江少主,此穀名軒轅穀,相傳這裡就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處,麵前那個大殿便是問道宮。”
蕭大有依舊插科打諢道:“嗨……司馬道長,原來黃帝問道之所離山口這麼近,你說這些人在山前堆一個大土山所謂何來……我都替他們覺得冤屈。”
司馬青雲笑道:“傳說故事可當不得真……”
問道宮乃是儒教神拳門的總壇所在,此時都到了問道宮門口,自然不能再由道教的司馬青雲來介紹了,但諸葛清虛似乎神遊天外,並不接口,司馬青雲隻能輕輕一扽諸葛清虛的袖子。
諸葛清虛這才一個激靈醒了過來,忙叉手道:“江少主,今日便由諸一儘地主之誼,請諸位在問道宮中過夜。”
江朔道一聲“叨擾”,諸葛清虛便讓手下門徒安排,眾人住處,問道宮主殿甚大,其後建了不少彆院,釋道二教人亦居此處。
江朔被安排到一處僻靜的小彆院中,此院聽不到涇水濤聲,唯有風拂山林傳來的陣陣娑娑聲。
江朔坐在榻上打坐片刻,理了理思緒,正要就寢,忽後窗一掀,一塊小石子樣的東西向他當麵打來。
江朔一驚,隨手接住,卻原來是一個小紙團,這紙團展開就是一張小字條,內裡並未裹石子之類的重物,足見投擲之人內力不弱。
江朔細看那紙條,隻有兩個字“有鬼”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