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皆是哈哈一笑。
“公今親領大軍出漢中,欲東渡耶?欲北渡耶?”
“君欲吾東渡耶?欲吾北渡耶?”
再次哈哈大笑。
短短兩句,已是暗中交鋒了一個回合。
“我願公南歸,何如?”
“怕不能如君所願。”
“那我且看公是東渡,亦或北渡。”
“但請拭目以待。”
聊過短短幾句,便已足夠,兩人就此彆過。
隻待回到軍中,魏延迫不及待地說道:
“丞相,水邊時那司馬懿問丞相東渡亦或北渡,可見彼怕是知丞相之意,不若現在就讓末將先行北渡渭水,占據北岸高地北塬。”
“若不然,待魏賊反應過來,怕是再難矣!”
諸葛亮本不欲答應,但想了一下,便點頭道:
“也罷,吾便分你萬人,明日立刻北渡渭水。”
魏延大喜:“喏!”
與此同時,司馬懿回到軍中後,謂左右曰:
“明日蜀虜怕是要北渡渭水,占據北塬,以絕汧縣大軍矣!”
左右問道:“諸葛亮今日至武功水東岸查探軍情,此非為東渡武功水做準備耶?為何大司馬反說他是欲北渡渭水?”
司馬懿嗬嗬一笑:
“此所謂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是也。若他當真有心東渡武功水,便不會上五丈原。他上了五丈原,便是欲跨渭水而登北塬,斷絕東西是也!”
隻待到第二日,果見有一支漢軍,開始北渡渭水,向著渭水北岸的高地北塬而去。
於是魏國軍中諸將皆服大司馬有先見之明。
而在此時,早幾日就被司馬懿派出來的杜襲看著北塬下麵的漢軍,哈哈大笑:
“大司馬早料到汝等會來,讓吾在此等候多時矣!”
魏延聽得哨探說北塬有魏賊,當下大吃一驚,連忙趕到軍前查看,果見北塬上人影幢幢,壁壘高築。
他不由地恨恨跺腳:
“又遲來一步矣!若是早日過來,何至於此?”
在試探一番,發現果真難以攻下後,魏延不得不派人回到渭南,向諸葛亮說明情況,請求派更多的援軍過來。
沒想到諸葛亮卻是拒絕了他的請求,甚至命令他直接領軍返回。
魏延得令,隻是怏怏領軍退回渭南。
他回到軍中後,前去帥營求見。
“丞相,吾等此番過來,既不及時渡水,所攻又不決,此乃兵法大忌啊丞相!事若有不諧,悔之晚矣!”
正在低頭看軍中公文的諸葛亮抬起頭,緩緩地問道:
“你在教我做事?”
以下不要錢:
上上一章裡,土鱉和薑維的對話,還有關姬所看的地圖,都已經表明了土鱉是知道司馬懿在子午嶺是有所布置。
隻是他不知道司馬懿對子午嶺的重視,超過所有人的想像,所以上一章才提了一句,他極有可能在最硬烏龜殼上碰個頭破血流。
看書要看聯係上下文,莫得斷章取義,不然我又要被說懟讀者。
影響很惡劣的噻,各位看官老爺,莫得害我嘛!
下麵來說說秦直道和子午嶺。
在這之前,我們先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子午嶺山脈和子午嶺。
子午嶺山脈是指以子午嶺為代表的山脈,它包括橫嶺、斜梁、老爺嶺、青龍山、子午嶺等,地跨陝西、甘肅兩省。
這個山脈處於洛水和涇水之間,為了區彆下麵的子午嶺,我們用它的古代名字代替,叫它橋山山脈。
而子午嶺呢,則是指橋山山脈裡的主要代表山脈。
子午嶺處於橋山山脈的南端,長安的正北方。
於是就有書友問了:為什麼土鱉要死磕子午嶺的秦直道,繞過去不行嗎?比如說順著洛水河穀走。
答案是:不行。
秦直道從鹹陽出發,向北上了子午嶺,在子午嶺的各個山頭以之字蜿蜒,一直到一個叫興隆關的地方。
這個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子午嶺上的關城。
大家要記住這個地方。
因為在這裡,秦直道分成了兩條。
一條是主乾道,也就是手辦狂魔修的原直道,它一直用到西漢末年,後麵因為不知名的原因,被朝廷大規模破壞。
還有一條是支線。這條線是東漢開始使用,至少一直用到唐朝以後,唐以後就開始成了民間使用,直到清代,這才廢棄。
先說主乾道。
主乾道從興隆關折向東,然後順著沮水的支流,沮水支流最後是注入洛水下遊的。
所以秦直道的主乾道,有相當長的一段路,是與洛水平行而走的。
隻是秦直道是在山脊上,而洛水是在山穀,兩者相隔多遠,這個我也不太確定。
這段路,基本是現在的黃陵縣、富縣、甘泉縣這條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地圖,正好是洛水的中下遊地區。
然後呢,到了北邊的甘泉縣以後,秦直道就和洛水分手了。
洛水從西北方麵而來。
而秦直道卻是拐向了東北方,然後沿著橋山餘脈延伸到北邊的草原沙地上。
現代g65高速,也是在甘泉縣和秦直道拐了同一個方向,根本沒有順著洛水的上遊河穀走。
明白了吧?
就憑現代基建狂魔的技術,都沒必要輕易嘗試洛水上遊,土鱉除非是長了翅膀,估計才能從北邊順著洛水南下。
所以說,秦直道的主乾道,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從鹹陽出發後,一直是正北走向。
它其實是走魏國北地郡的東麵邊緣,而不是在北地郡的正中間。
再說支線。
從興隆關分出來的秦直道支線,開始用於東漢初年。
它才是符合大家想像中的秦直道,因為出了興隆關之後,分出來的這條支線是繼續直接向北,一直出了橋山山脈。
除了這兩條,還有一條是虛構的秦直道西線。
這個是七十年代一個叫史念海老先生提出來的。
因為當時條件不足,秦直道的考古僅限於地望觀察、地表調查與文獻研究的方式,沒辦法大力發掘。
所以當時這位老先生就根據橋山山脈的走勢,提出了一條秦直道路線:
秦直道在上了子午嶺蜿蜒盤旋之後,最後折向西邊,從西邊山脈去了草原。
後來這條線是被證偽了,也就是根本不存在。
但不管怎麼樣,秦直道的南段和北段是一直明確存在的,隻是中間這段怎麼走,比較有爭議。
特彆是南段,也就從鹹陽到子午嶺各個山脊,兩千年來,地質的改變,都沒有辦法把它埋沒。
而且這個南段,有且隻有一條。
不管橋山山脈北邊有多少條道路,最後都要彙聚於子午嶺。
所以土鱉想要從九原南下,就隻能死啃子午嶺。
因為隻有子午嶺有路翻過去,進入關中。
如果你不想走尋常路,想學鄧艾,先不說你能不能從深山群嶺裡走出來,就是你能走出來,你能帶多少人?
人家鄧艾還有陰平小道呢,這橋山山脈,可沒什麼現成的小路讓你走。
幾千人,就算土鱉開掛,因為乾糧,能達到上萬人,但沒有馬,沒有攻城器械,隻有手頭的長矛大刀弓弩,連鐵盔甲都帶不了多少。
萬把人享受土鱉的開掛光環從深山老林裡千辛萬苦地跑出來,疲憊不堪。
然後東有郭淮,西有鮮於輔,人家又不是阿鬥,看到有人過來就投降,手下帶的又不是沒見過戰場的少爺兵。
此時此刻,土鱉除了送人頭,還能乾嘛?連個退路都沒有!
郭淮拿到土鱉三百塊人頭,再加上賞金一千大洋,回城就掏出一把暴風大劍……
咳,說歪了。
重來!
最後可能還有人有疑問,不能從東麵上遊洛水河穀走,那西麵呢?
西麵先不說有沒有路,就算是有,比如說,我們假設史老先生所說的路是通的。
但是土鱉又不想最後去啃子午嶺,那就隻能在馬蓮河那裡南下。
然後他就會驚喜地發現……馬蓮河最後注了徑水!
他看到對岸嚴陣以待的鮮於輔!
當年曹大司馬為了發揮自己的優勢兵力,都知道把土鱉從涇水河穀那裡逼出來,土鱉和鄧芝的大軍,擠在一起,猜猜他們會不會覺得很擠?
土鱉繞了這麼一大圈,圖個啥?
直接從隴右過來不就完了?
最後再說關於秦直道的資料。
因為在上上一章,有好多讀者,不太了解秦直道是個什麼樣,我隻提了一嘴。
後麵我就重新回去查了一下資料,順便還更新了一下知識庫。
先上史料:
《史記·蒙恬列傳》:“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穀,直通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行,遂從井陘抵九原……行從直道至鹹陽,發喪。”
太史公是漢武帝時代的,與太史公同一時代的記錄也有:
《史記·孝文本紀》: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過群臣,皆賜之”
《史記·孝武本紀》記有漢武帝在元封元月(前110)的巡邊詔令,“朕將巡邊陲,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率師焉。行自雲陽,北曆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於台……”
2009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其中之一,就是把整個秦直道都發掘確定下來了。
注意,是發掘,也就是把上麵的土層刨開,露出原來的秦直道。
知道最寬處有多寬?
六十多米。
相當於現在的雙向八車道!
說真的,要不是國家級發掘,然後權威發布,我特麼也不敢相信啊!
子午嶺上的秦直道有十多米寬,當年考古的時候,考古隊是坐著越野車上去的。
也就是說,經過兩千多年,子午嶺上地況良好的秦直道,還能走越野車。
當然,那可能已經不是本來的秦直道了,最原始的秦直道有可能被掩蓋在了下麵。
但這條道路,卻是秦直道塹山堙穀的直接證明。
什麼叫塹山堙穀?
直接把山脊削平了。
把低穀填平。
考古出來的秦直道,有的低穀填了七八米那麼高的土層。
道路的土層是烤熟了的黃土,然後摻上鹽堿,最後用鐵錐或者銅錐夯實。
建成以後,一直用了兩千年。
我說的這些數據,都是考古的數據,央視有做出記錄片。
這條秦直道,現在已經有好幾處被立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剩下的,被陝西、甘肅、內蒙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而在考古的時候,從道路兩邊,發掘了大量的秦、漢、唐的遺址和文物。
這些遺址,有烽遂,有兵站,有城障。
史料與文物的相互印證,這就是史實,雖然讓人很難相信古人能出這麼大的工程。
彆的國家,不過是遊吟詩人唱的幾句詩,都能被人當成信史。
指著僅有的幾個石頭建築,都能吹成文明發源地。
有的國家,連這點東西都沒有,就去偷,去搶,然後據為己有,居然還能被世界認可。
而我們中國本來就有的輝煌曆史,在很多時候,卻被彆人一再貶低。
自信點,中國,你終究是要獨立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彆人定的規矩再好,那也是彆人的,隻能借鑒不能盲目服從。
因為老祖宗就是這麼走過來的,這才有了隻屬於自己的輝煌文明。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