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皇帝都下命令要退兵了,將領還能不聽指揮,依舊出兵?”有人驚訝不已,對於鄧禹的行為感到了萬分不解。
按照他的理解,那皇帝都下令了,將領怎麼可能不聽命令?不聽的話,那豈不是違抗聖旨?這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有人笑他的無知,道:“雖然皇帝下令了,可那不是還有句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麼,要是真的不能違抗一點命令,又怎麼會有這句話?”
這人當然也不知道軍中朝廷到底是個怎麼樣的運轉邏輯,但是他自己有一個樸素的思考方式——既然能夠出現這種不聽命令的俗語,且這個俗語還不是什麼負麵的、被指責被唾棄的,那就說明現實中確實可以這樣操作。
將在外這句話,哪怕是在那些讀書人嘴裡,可都不全是什麼不好聽的話呢!
有人同意他的這個說法,但也有人不認同:“你這後生,大娘我雖然沒什麼見識,可要是用這什麼將在外這句話來說的話,那都是皇帝離戰場遠不清楚情況,將領們知道情況所以不聽命令,然後做出了正確的決定的!”
“這關鍵是這些個將領的決定都是正確的,可這鄧禹,皇帝的命令才是正確的,他自己不聽命令做出來的這些進攻才是有問題的,這怎麼能跟那句話一樣?”
一位大娘道,她雖然不是什麼牌麵上的人,可是要說這句話,那個後生聽過,她也聽過啊!
這段話一出,其他人也覺得挺有道理。
這確實是如此啊,每次那些個講故事的人一說這話,那都是將領們為了獲勝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然後皇帝也寬容了他們沒有聽命令的行為,大家皆大歡喜。
可是這一次這個不聽皇帝的命令,卻沒有得到什麼皆大歡喜的結局。
“那皇帝肯定會處置這個鄧禹唄!”有人信誓旦旦,覺得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麼不聽命令還總是戰敗,皇帝怎麼可能不處罰他?
至於長安地區的悲慘情況,他們十分默契,都默不作聲地一同忽略過去了。
不然呢?
有些情緒,早在之前看到赤眉軍進入長安後一樣掠奪的時候就已經發泄出來了,有些人則是早就壓抑成了習慣,即使是現在也發泄不出來,隻是悶在心裡。
至於說發泄出來的那些人,心中其實依舊存留有不少的怒火,但更多的也轉變成了茫然,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更不知道對於這樣的悲慘不幸的情況,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不管是對遭遇了這些不幸的人,還是他們如果有朝一日也不幸落入這等境地。
因此,不少人都乾脆暫時選擇了忽視,選擇了對此閉口不言。
或許等一等,等他們再了解一些事情,等他們經曆更多的情況,他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呢?
【這也讓樊崇對局勢產生了錯誤判斷,他開始覺得東歸好像也不是特彆的困難,劉秀在長安東麵的這一條封鎖線看樣子好像也不是不能突破。】
【但是事實上,這個感覺是錯誤的。】
【鄧禹之所以這麼屢戰屢敗,和他自己的決策失誤脫不開關係,但是當時劉秀在整體局勢上卻並沒有出錯。】
【早在赤眉軍向長安進軍的時候,劉秀就派遣鄧禹率軍去攻打河東並獲得了成功,而後,鄧禹所部就一路向西,等待時機攻取長安。】
【鄧禹所部的軍紀當時也不錯,所過之處沒有怎麼擾民,百姓們對於他們的前來還是非常歡迎的。】
【而在取得了河東、赤眉軍也進入了長安之後,鄧禹便把目標定在了上郡(治所於陝西榆林綏德縣),以及北地郡(治所甘肅慶陽慶城縣),還有安定郡(治所寧夏固原),這幾個地方都是長安周邊地區。】
【按照鄧禹的分析,如今赤眉軍剛剛得以進入長安,士氣正旺,最是銳不可當的時候;但是他們不事生產,也沒有長治久安的計劃,長安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他們也無法長久。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現在就和他們對上;
倒不如先去北地,這些地方糧草豐富,牲畜眾多,我們在這裡休養生息、積攢力量,還能觀察赤眉軍的弱點,到時候一舉攻破他們!】
【鄧禹此時的判斷是正確的,他派兵進攻上郡的各個郡縣,所到之處皆是開門歸順,鄧禹大軍不僅獲得了一座座城池,也獲得了糧草和較為安定的環境。】
【但是在這裡,他也出現了第一個失誤,當然,這個失誤也不能完全怪罪於他,畢竟這屬於信息流通的問題,他原本也並非長安人士、劉秀軍中也沒有多少長安上層人士——】
【鄧禹並不清楚,長安的糧草和財富究竟減少到了何等地步。】
【而這個問題,在之後的行軍計劃中,即使不是致命的,也稱得上一句重要。】
朱元璋對鄧禹比較欣賞,在他圈定的配享曆代帝王廟的古今功臣之中,東漢時期的大臣僅有兩人,一人是鄧禹,另一人則是馮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