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鐵路技術不成熟以及不到位的協調,導致日常事故頻發,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國內去年僅下半年時間就有上百人因火車事故而喪命,因而獲得了一個“致命速度”的稱號。
在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筆下,這種在新時代裡出現的巨型金屬怪物,被施以很多缺乏善意的形容詞,類似於“混亂”、“破敗不堪”、“搖搖欲墜”,當然,他們更多的是把這些詞彙用於描述火車建設帶來的破碎和混亂,是立足於自然環境角度對這種新型造物的抨擊。
類似的文章經常可以在報紙上麵翻閱到。
但是,除了確實存在的一些被鐵路割裂的村莊、美景之外,也有像印斯茅斯這樣因為鐵路的存在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地區。
所以從邁洛的超前視角來看的話,相比於火車給一個時代帶來的加速效果,文人們的無病呻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最早的印斯茅斯小鎮隻是坐落在楠薇城東部郊外的幾座破爛小屋,其規模頂天也隻能算是半個村子,就那麼孤零零的幾戶人家。
然後再看看現在印斯茅斯的樣子,隻要有眼睛的人都能明白鐵路的威力有多大。
至於西部城區那邊主要承擔貨運業務的車站就沒有印斯茅斯站這邊的優美風景了。
但是在目前這個時代,乘坐火車還不能算是一種通用的便民交通方式,不管是昂貴的車票價格以及漫長的旅途時間都讓普通民眾望而卻步。
對於上層人士而言,坐一趟火車和進行一趟旅途是一個概念,簡單來說,乘坐火車就是一種“富人行為”,隻有穿上最優雅的大衣,提起最昂貴的箱子才能坐火車,在火車上享受酒店級彆的服務,進行社交、遊戲、抽煙,無所不能。
在邁洛的記憶裡,這種性質的火車概念在他原來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早已經被淘汰的,但他現在能夠親身體會一下這彆樣的旅程。
在最豪華的火車上,甚至可以看到洛可可風格裝飾的車廂,內部就如同貴族莊園的客廳一樣優雅華貴,不過邁洛和麗貝卡所乘坐的這一趟火車比較“新”,它的內飾基本上擯棄了複雜繁瑣的古典主義風格,更多的是秉承新藝術,主張機械化的美感,更多使用直線以及幾何圖案,在某些對稱圖形構成上幾乎達到了強迫症的程度,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執法體係的殘酷審美有異曲同工。
……
傍晚時分,在乘務員哨聲的催促下,邁洛和麗貝卡各自提著箱子進入了火車的第三節車廂。
這裡是火車上最好的一等車廂,有獨立的隔間,內部可以容納四到六個人同時乘坐。
最靠近火車頭的第一、二節車廂因為距離火車頭較近,有煤煙灰塵和較大的噪音,所以設定上是最低階的車廂。
而第三節車廂往後,則是屬於中等級彆的普通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