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說,騙秦始皇錢財“以巨萬計”的是方士,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誹謗秦始皇並逃跑的侯生、盧生,秦始皇為什麼要拿儒生泄憤呢?退一步說,即使侯生、盧生是儒生,秦始皇也不會放過騙走他錢財的方術之士而單單去懲治儒生。換言之,根本沒有證據證明秦始皇當年坑殺的都是儒生。
人們之所以認為秦始皇坑的是“儒”,有一個理由是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稱所坑者為“生”,而司馬遷在《史記》索引中的說“自漢以來儒者皆號生”,所以,“生”即“儒者”。
其實,這明顯是斷章取義,因為漢代以前,方術之士也可以叫生,如《史記》中有載的安期生就是著名的術士。所以,秦代的“生”不完全是儒生。況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後才出現的說法,於是有人認為,“坑儒”應是西漢文人出於對秦始皇暴政的憤怒,而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如章太炎、顧頡剛等人,就認為秦始皇並沒有坑過儒,他坑的其實是“方士”。
或者說方士中可能有儒生,前麵雖然論證了秦始皇並沒有專門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準儒生呢?
據《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秦始皇“焚書坑生”之後,扶蘇諫道:“如今天下初定,遠方的人民未必心服。這些儒生(諸生)都是學習孔子的,陛下這麼嚴厲地懲罰他們,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懼不安。請皇上明察。”
秦始皇聞諫大怒,把扶蘇趕到遙遠的北方邊境,讓他當蒙恬的監軍去了。此舉,導致了後來的沙丘之變。
司馬遷在記載秦始皇鹹陽坑生一事時,隻是籠統地說“諸生”或者“術士”,扶蘇在進諫時,則把“諸生”的意思解釋得非常明白:“諸生皆誦法孔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孫自然就是儒生。
為什麼同一本書記述如此混亂呢?可能是因為秦始皇喜鬼神之事,派人到處求仙藥,於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混進術士的隊伍,本想借此博取功名利祿,不想卻被秦始皇所坑,所以司馬遷才說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
另外,方術之士多數也是讀書人,可算是準儒生。更何況,一旦殺戮就可能傷及無辜,這些被坑的“生”中難免會有一些被錯殺的儒生。
但秦始皇“坑生”的行為對秦王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司馬遷看來,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對當時人們研習“六藝”是個致命打擊。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山東一帶的儒生毅然參加義軍,孔子的八代孫孔鮒還做了陳勝的博士,後來與陳勝一起遇難。陳勝能夠在一個月內就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這些儒生功不可沒。
按理說,儒生應該是最維護君臣綱紀的一批人,此時卻紛紛跟隨陳勝造反,一方麵或許是因為“焚詩書”式的文化**政策剝奪了他們進行學術研究的權利,使他們無以為生,忍無可忍之下走上武裝反抗之路。同時也應該與一部分儒生被殺有關。試想,假如秦始皇坑殺的都是些裝神弄鬼、招搖撞騙的方術之士,不會對儒生們產生那麼沉重的打擊,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不會那麼惡劣。
綜上所述,秦始皇焚過書,但並非儘毀;發生鹹陽的坑“生”事件,其矛頭主要指向方術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
到了西漢始元六年(前81年),漢武帝的財政管家桑弘羊在著名的鹽鐵會議上舌戰群儒,發表了一通宏論,大意是,儒生們隻知誇誇其談而不切實際,表裡不一,就像那些雞鳴狗盜之徒一樣,自古以來就是禍害。
魯國國君將孔丘驅逐,棄之不用,就因為他首鼠兩端,貌似圓滑其實迂腐,並沒有切合實際的主張。基於同樣的道理,秦始皇才燒掉儒生們的著作而使其言論不得傳播,寧願將他們活埋也不任用。(見《鹽鐵論》)
之後,劉向在《戰國策序錄》中明確地提出秦始皇“坑殺儒士”。此後,《史記》中所說的“諸生”漸漸演變成“儒生”。
魏晉時期,偽書《古文尚書》中有篇“孔安國序”,序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大概是“焚書坑儒”一詞的最早出處。這一說法被後世廣泛引用,流傳至今。
………
腦子念頭急轉,將事情捋了一遍,易華偉不由想將易小川這個二百五給打一頓。
頓了頓,易華偉躬身道:
“啟稟陛下,諸生皆已伏法,微臣已經張榜天下,以儆效尤。”
聽著易華偉的回話,嬴政頷首道:“愛卿辦事果然迅捷,辦的好!”
“謝陛下!”
念頭一轉,易華偉揖禮道:“微臣在搜捕這些儒生時,發現這些儒生與舉賢堂牽扯頗深,但由於舉賢堂主人身份特殊,還請陛下示下。”
“嗯?!”
劍眉一挑,嬴政看向易華偉,沉聲道:
“可有證據?”
“回稟陛下,未得陛下旨意,微臣不敢擅作主張,動用刑罰。”
易華偉搖了搖頭:“隻是將他們帶回問話,現已全部釋放。”
“確有此事?”
出於對趙高的信任,嬴政鎖起眉頭道:“扶蘇辦事竟然如此不小心?竟然引狼入室?”
“陛下!”
抬頭看了看嬴政,左丞相李斯躬身道:“不如趁著坑殺大逆不道的諸生當口,徹查舉賢堂一事,如果真跟六國餘孽有勾結,一並處決了。”
“臣請陛下三思!”
蒙恬出列,單膝下跪後朝嬴政行了一禮,轉頭怒視著易華偉跟李斯。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