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以自己年輕識淺,人微言輕,不適合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發表意見為由,婉拒了劉備的提議,但他也表態:無條件支持主公的各項決定。
劉備明白,這是馬謖在耍滑頭,也是在變相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人家說的也有道理,他隻得另想它法。
因為陳到一直留在永安,鎮守荊州進入西川的交通要道,現在保護劉備的安全,主要是由趙雲負責。
馬謖走後,劉備又看了一會公文,心中煩悶,漫步進入後花園,趙雲默默跟隨在身後,他不由開口問道:
“子龍,這次平定西川,眾人功不可沒,自古賞罰分明是明君所為,我準備拿出府庫錢財的一半,還有大量的土地,封賞這些有功之人,你認為怎麼樣?”
趙雲對劉備忠心耿耿,他在軍中的地位也非常之高,是穩居關張之後的第三人。
他本部兵馬雖然隻有五百人,但大部分骨乾,都是在新野招募訓練出來的。
劉備治理新野有六年之久,因為施行了新政,士兵的忠誠度大大提高,趙雲軍中的骨乾,大部分來自新野,這讓他對優待軍屬的做法非常認同,聽了劉備的問話,不由自主的回答道:
“主公英明!但田產是老百姓立身之本,我覺得在新野的時候一樣,把這些田產交給百姓打理,並優待軍屬,效果非常之好好。這些有功之人,並不善於耕作,賞賜財帛就夠了,不如把這些田產,按新野新政之法,優待軍屬,交給無田的老百姓耕作,使得他們安居樂業。”
趙雲說的是肺腑之言,也深合劉備之心!
劉備心中一喜,按照趙雲所說,雖然不能省下更多財帛,但能留下這些土地,也是一大收獲,馬上對趙雲說道:
“子龍言之有理,明天我召集眾人商討封賞之事,你可敢當場提出你的意見?”
趙雲當然不會懷疑劉備的用意,就毫不猶豫地回答:
“諾!”
劉備解決了封賞的大原則問題,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又回到書房批閱公文,趙雲依然在外麵警戒。
趙雲也是文武雙全,答應劉備以後,剛開始還有點自得,覺得主公重視自己的意見,但越想越覺得不對,分明是被劉備當槍使了。
這對趙雲來說也沒有什麼,他本來把自己當成劉備的手中之槍,問題是他也是有顧忌的,他最害怕被人指責他是“收買軍心,心懷不軌”
趙雲是以忠義為本,否則當年也不會拒絕劉備招攬他的好意,差點隨著公孫瓚一條道走到黑。
好不容易跟隨自己認可的主公劉備,他對身份地位之類的事情,本不是特彆在乎,他最怕的就是被人指責為不忠不義,他已經答應劉備,明天當場提出反對意見,自然不可以反悔。
但他通過深思熟慮,反複斟酌,趙雲決定在話語用詞上稍作修改,還是不要涉及軍方的利益為好。
第二天上午,劉備召集眾人公布封賞方案。
這個方案,是諸葛亮、法正等人,經過半個多月的討論製定的,他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可謂有理有據。
他們送給劉備批閱,他就算心中不滿想反對也不能,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理由,但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則劉備可以擇善而從之。
劉備對這次的封賞原則非常重視,親自宣讀,當他念到“將成都收歸官有的田宅,分賜諸官。”之時,稍微停頓了一下,給趙雲留下了說話的時間。
趙雲心領神會,適時站出來諫道:
“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複業,民心方服;不宜奪之為私賞也。”
劉備聽完趙雲的意見,雖然與昨晚的說辭不一,但總的來說,是表達了田產不宜賞賜的意思,心中大喜,顯得從善如流,不假思索,立即同意了趙雲的提請,取消了田產的賞賜。
堂下有上百名官員,看到劉備迫不及待地取消了田產的封賞,自然知道,這才符合劉備的本意。
但劉備作為主公,威信必須維持,雖然還不如皇帝那樣一言九鼎,但既然已經定了調子,就算是諸葛亮和法正,也不會再提出相反意見。
堂下那些官員,絕大部分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肥沃的土地,這趙雲一句話,就讓他的希望落空了,要說心裡沒氣,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奈何不了劉備,不代表不可以遷怒趙雲,大多數人看向趙雲的目光,都有些不善。
諸葛亮看了趙雲一眼,若有所思,因為他深知趙雲性子,服從性和執行力都是上佳,這次忽然提出不同的意見,還是讓他有點意外,心知應該是出自劉備之手。要是張飛如此作為,卻在他的意料之中。
張飛看向趙雲的眼光,顯得有些憐憫,因為在他看來,趙雲這次可是捅了馬蜂窩,以後的仕途,怕是有些阻礙了。
趙雲這一竿子掃了一船人,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漢代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一段時間了,土地在人們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主是當時的既得利益者,土地被稱為恒產也不為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