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湘水劃界(8)_馬謖彆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馬謖彆傳 > 第346章 湘水劃界(8)

第346章 湘水劃界(8)(1 / 1)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曹操氣憤之餘說出的話語,很快傳到了荀攸的耳中。

荀攸跟隨曹操數十年,深知他手段狠辣,想起叔叔荀彧的下場,憂憤成疾,臥病十數日而卒,亡年五十八歲。

荀攸死後,曹操非常哀傷,下令厚葬之。

眼見昔年跟隨自己的謀士越來越少,曹操心中愈發不忍,每次說起荀攸都是淚水盈盈。

荀攸這個功勳卓著的尚書令,因為說了一次違背曹操的話語,都不能幸免,自此朝廷眾臣,再無半點反對曹操的聲音。

曹操再也無法從朝臣中找到異己,就暫時放棄了封賞魏王之事。

這天,已經在宮中受封為貴人的曹憲、曹節、曹華三姐妹,結伴回來探望父親,家中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因為父親的關係,曹家姐妹在宮中,非常受寵,尤其是溫婉賢淑、善解人意的二女兒曹節,深得漢獻帝的喜愛,雖然同樣是被封為貴人,但她在宮中的地位,已經隻在皇後伏壽一人之下。

看到女兒們幸福的笑容,曹操非常高興,猛然想起自己謀劃已久的皇後之位,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就準備發動。

建安五年,因為衣帶詔事件,曹操誅殺了獻帝的舅舅、車騎將軍董承。

而董承的女兒在宮中為貴人,曹操又向獻帝要求誅殺董貴人。

漢獻帝認為董貴人懷孕在身,連連向曹操求情,請求免除死罪,但曹操以董承是謀逆大罪,不能赦免,堅持斬殺,董貴人終不能得免。

伏皇後與董貴人相處非常融洽,看了這個情以後況,認為皇帝已經徹底淪落為傀儡,自己也是朝不保夕,從此心懷恐懼。

於是,伏壽給她父親伏完寫信,講述曹操在宮中殘酷逼迫獻帝的凶相,請求她父親聯絡忠貞之士,秘密地圖劃鏟除曹操。

伏壽被漢獻帝劉協立為皇後,伏完升遷為執金吾,官拜輔國將軍,儀同三司。

漢獻帝遷許都後,曹操自任司空,大權在握,並獨攬朝政,伏完有職無權,有將無兵,完全是個閒職。

為了免禍,也為了消除曹操的戒心,他主動奉上印綬,放棄兵權,改拜中散大夫,遷屯騎校尉。

雖然伏完也是位極人臣,但因為有名無實,並沒有能力與曹操抗衡,想起董承的前車之鑒,不敢實施,但存下了伏壽蓋有皇後印章的書信,以待時機。

建安十四年,伏完病逝,兒子伏典繼承了他的爵位。

建安十八年,有人從伏完的遺物中得到伏壽寫給父親的書信,獻給了曹操。

曹操此時已經完全控製朝政,並不需要殺雞儆猴,他心中想的是,如何安排皇後人選。

剛好夫人前來請示,要給曹憲、曹節、曹華三個女兒許配婆家,曹操心裡一動,計上心來,不如把皇後之位留給自己的女兒。

於是,曹操覺得暫時不動皇後伏壽為宜,卻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全部送入宮中,封為夫人。

現在時機已到,曹操決定讓善解人意的二女兒曹節成為皇後,於是,連夜點起甲兵三千,圍住伏家私宅,老幼並皆拿下,伏氏三族儘皆下獄。

第二天一大早,使禦林將軍郗慮持節入宮,先收皇後璽綬,再讓尚書令華歆引五百甲兵入到後殿收捕伏皇後,以謀逆之罪毒殺。

曹操殺了伏皇後以後,獻帝心中不安,連日不食。曹操入宮覲見,對漢獻帝說道:

“陛下無憂,臣無異心!臣女曹節,已與陛下為貴人,大賢大孝,宜居正宮。”獻帝不敢不從。

於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慶賀正旦之節,冊立曹操女曹貴人為正宮皇後。滿朝文武莫敢有言。

此時,曹家女兒貴為皇後,曹操威勢日甚,雄心再起,會大臣商議,想要攻取江東和西蜀。

賈詡出列獻計道:

“近聞劉備、孫權,因為江陵歸屬之事而不睦,劉備已經親往荊州,雙方大有翻臉成仇之勢,此時卻不是攻打江東和荊州的最好時機,反令劉備和孫權放棄成見而攜手對抗丞相,故宜先取漢中張魯,等劉備和孫權交惡,再以得勝之兵攻取西蜀,可一鼓而下也。”

曹操大喜道:

“文和此言,正合吾意。”遂點起三十萬大軍,準備西征漢中。

……

……

關羽見馬良不再勸阻自己前往江東,轉而要求安排好退路,自然也顯得從善如流,

關羽早就有了腹案,就當場喚關平聽令,讓他點起精銳水軍五百,藏於數十條快船之上,隱在臨江亭對麵的蘆葦蕩裡,看到對岸旗幟信號,就劃船過江前來接應。

關係到父親的安危,關平不敢怠慢,領命前去準備。

江東的使者回報魯肅,說關羽慨然應允,來日準到江東。

魯肅就與呂蒙商議道:

“關羽此來有什麼目的?”

呂蒙也不怕事情搞大,就對魯肅說道:

“不管關羽是什麼目的,我們這次就是找事,隻要他敢帶兵過江,就當他是襲擊江東,我與甘寧各領一支精兵埋伏於岸側的柳林之中,準備圍殺關羽的軍卒。如果關羽沒有領兵而來,都督就在亭後的屏風內伏刀斧手五十人,就筵間擒殺關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乖乖女又在末日遺跡掉馬甲 替嫁後,病危世子被撩得活蹦亂跳 新婚前夜,我綠了皇帝後殺瘋了 穿越成農家婦,帶三娃囤糧登巔峰 被逐出師門的我才是最強者 玄幻:我將功法,肝成道法 穿成敗家女?我拒絕擺爛帶飛全家 韻破天闕 大明皇孫 大明第一牆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