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前往荊州期間,諸葛亮坐鎮成都,自然發現了這些世家的異動,但他並沒有自亂陣腳,大動乾戈。
因為他知道,如果劉備不能把漢中搶奪過來,西川就是不完整的,很難形成堅實的防線,這些家族為了自身的利益,就很難安分下來。
諸葛亮雖然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但他也加快了對官員的考核與調整。
在官員的考核和任用方麵,動了一些手腳,震懾了不少的世家,加強了對各郡的管控力度。
好在這些世家大族,雖然準備充當牆頭草,不會替劉備賣命,但也不敢隨意背叛,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西川看似已經被劉備完全掌控,但因為內部幾大勢力沒有達到平衡,西川世家大族,大部分仍然沒有歸心。
所謂“攮外必先安內”,劉備要想謀取漢中,就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結納關係,形成利益共同體,才能一致對外。
因此,有不少人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
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對孫尚香還存在念想,因此,就以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來推托。
這次劉備氣勢洶洶前往荊州,雖然是因為孫權先動刀兵,但他也有逼迫孫尚香回來的意思。
孫權也是死要麵子,又不想讓劉備合法占有江陵,就是不開口提孫尚香這檔子事。
劉備更加在乎自己的名聲,當然不會讓步,直到荊州分割完畢,孫權也沒有提起妹妹回到劉備身邊的事情,劉備這才徹底死心了。
法正以前作為劉璋的使者出使荊州,曾經在公安住過一段時間,與劉備相處甚是想得。
以法正的精明,看出了劉備與孫尚香之間的微妙關係,當時並沒有力勸劉備迎娶吳氏。
法正知道劉備對孫尚香還沒有死心,等到劉備從荊州失意而回,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對劉備進諫道:
“吳氏雖曾是同族之妻,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
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
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還不是親戚關係。
吳氏早年喪父,其父生前與劉焉交情深厚,所以全家跟隨劉焉來到蜀地。
劉焉頗有野心,聽相麵者說吳氏有大貴之相,於是就為兒子劉瑁迎娶吳氏。
但事與願違,迎娶吳氏似乎對劉瑁並不是什麼好事,他本來隻是有些孤僻,吳氏進門以後,就發作為狂疾,並沒有能與吳氏在一起生活。
劉瑁死後,有人認為相麵者沒有相準,但相士辯白道:
“劉瑁本身的福分不足以匹配吳氏,這才短命而亡。如果真的是西川之主,自然是良配!”
有了這檔子事,雖然吳氏年輕貌美,但那些世家大族自認福分不足,沒有人敢迎娶,吳氏守寡多年。
那時的人都非常迷信,他們對相士的話深信不疑,認為迎娶吳氏的人才是西川之主。
劉備迎娶吳氏,可謂一舉兩得,即可拉攏劉璋舊部,又能給自己造勢。
劉備雖然在意名聲,但並不固執,法正替他找到了合適的理由,就從善如流,決定娶吳氏為夫人。
代理偏將軍黃權認為,曹操占領漢中以後,又攻掠三巴(益州北部三郡,巴郡、巴東郡、巴西郡),猶如將割斷蜀的股臂。
劉備深以為然,於是任命黃權為護軍,率兵北上巴西郡,抵禦曹軍,並迎接不願意投降曹操的漢中豪傑進入西川。
……
……
曹操順利收降龐德以後,張魯手下再沒有得力將領,再難與曹軍抗衡。
曹操決定大舉攻城,采取圍三厥一之計,三麵豎立雲梯,飛炮攻打。
張魯見曹操攻勢猛烈,害怕抵擋不住,就召集手下商議。
楊鬆還是替張魯背鍋,按照事先的安排,第一個站起來說道:
“不如開門投降。”
閻圃一向與楊鬆唱反調,他這次倒是真的為張魯著想,就向獻計說:
“如今主公形勢危急,被迫向曹丞相投降,肯定得不到丞相的重用,不如先退往西川,替丞相打開進攻西川的通道,然後再向他獻禮稱臣,這樣才會得到曹公的重用。”
張魯的弟弟張衛也不同意投降,他認為張魯還有數萬軍隊,尚可一戰。
並建議張魯放火儘燒倉廩府庫,然後退往巴中,曹操雖然占領南鄭,但沒有了軍糧補給,自然就得退兵了。
張魯從小寵愛張衛這個弟弟,看他滿臉的希冀,不忍違背他的意思,有些猶豫不定。
最後還是閻圃出來打圓場,張魯折中了一下,讓張衛領軍一起退守巴中,但拒絕了燒毀府庫的建議,並對眾人說道:
“我向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得達;今不得已而出奔,倉廩府庫,國家之有,不可廢也。”下令封存府庫。
當夜二更,張魯引全家老小,張衛領軍保護,打開南門殺出。
黑夜地形不熟,曹操本就沒有把張魯趕儘殺絕的意思,教眾將不要追趕,提兵進入南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