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在成都熬過了最難的那段日子,現在成都縣衙的工作,已經步入正軌,他的能力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那些世家大族,不但不製造麻煩,反而給馬謖提供助力,牆頭草的嘴臉顯露無語。
因為馬謖並非西川人,不僅被當地的世家針對,那些普通老百姓,也有嚴重排外的情緒。
老百姓雖然沒有文化,但也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檢驗馬謖的成色,經常裝瘋賣傻,故意給他出難題。
馬謖頒布的政令,也經常受到阻擾。
但他可不是吃素的,為了殺雞儆猴,狠狠處罰了幾個不法之徒。
當地的老百姓,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法不責眾”,他們拿出了殺手鐧:“聚眾鬨事”,對抗馬謖的政令。
馬謖雖然在成都沒有根基,但他可不是孤家寡人,除了諸葛亮的力挺,他自己也把手下一百餘名親信衛士,全部補充到了衙門各部門。
加上收編的那幫衙役,手上可不缺人手,早就有人滲透到那些鬨事者的內部,發現了這些人的意圖,布下了羅網。
馬謖雖然低調,但也不能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作為成都的行政長官,在錯綜複雜的成都,肯定需要立威,才能站穩腳跟。
聚眾鬨事,事情可大可小!
如果上官要收拾你,上綱上線,那你這是玩忽職守‘“激起民變”,肯定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如果官員能力過人,有上官力挺,能夠用雷霆手段撲滅,那就有很大的餘地。
官員想要嚴懲,就可以定為叛亂,就算是當場斬殺也是功勞,參與者可沒有好下場。
當然,也可以大事化小,馬謖就是這個想法。
他動用全部武力,把一百餘名聚眾鬨事的老百姓,儘數抓捕定罪,一下子鎮住了那些不法之徒,成都的風氣為之一清。
各項政令順利執行,馬謖恢複了悠閒的生活。
不久之後,關羽派人送來捷報,他出兵打敗進犯荊州的曹仁軍,斬殺兩員將領,收複新野城。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費詩前往荊州封賞,關羽不願意與黃忠並列的事情,還是傳到了成都,引起了參加漢中之戰的將領們不滿。
很多將領認為,關羽雖然坐鎮荊州,但沒有像樣的軍功而得到豐厚賞賜,不少人質疑他名不副實,劉備也頗為為難。
關羽這次收複新野,雖然是牛刀小試,但也是大功一件,關羽在成都的聲望有所上升。
馬謖聽到這個消息,猛然想起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應該就是這個時段了。
四哥馬良在荊州主政,到時難免玉石俱焚。
在馬謖的印象中,夢中世界發生了關羽走麥城的事件,而四哥馬良,似乎並沒有和關羽一起遇難。
儘管如此,馬謖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故,他對馬良和在荊州的家人安危,非常擔憂,苦思數日,沒有什麼好辦法。
他自己倒沒有什麼,反正不受劉備待見,大不了辭官歸鄉。
但馬良深受劉備器重,有著大好前程。
再說,馬家也需要他撐起門麵,自然不能輕易辭職。
馬謖沒有辦法,準備找劉備辭官,先回到荊州老家再說。
因為手中並無兵權,馬謖未必能夠幫助關羽反轉局勢,但因為在五溪蠻早有準備,與沙摩柯聯手,保住馬良的性命和馬家人的安危,應該能夠做到。
就在馬謖寫好辭呈,準備出門的時候,他留在馬家河的侍衛戴孝前來報信,馬謖的大哥,剛過五十歲的馬伯常,居然病逝了。
馬謖傷痛之餘,也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就寫了一封密信,讓侍衛送給馬良,建議兄弟倆一齊丁憂,剛好可以避禍。
……
……
王甫聽了關羽修建烽火台的計劃,覺得是可行之策。
心裡計算了一下,關羽從新野或者樊城的碼頭準備好船隻,順流而下,一個時辰可到公安,呂蒙的兵馬也就剛剛登陸完畢,根本來不及攻城。
因此,他也認為呂蒙無法偷襲成功,就把這事放到一邊。
但他還是擔心傅士仁和糜芳,會不會因為害怕關羽的處罰而投降江東。
在那個時候,頻繁更換主公,對那些將軍們來說,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王甫也不敢明確說出自己的擔憂,這樣汙人清白,是要人命的!
他委婉地對關羽說道:
“將軍此計大妙,但糜芳、傅士仁受到將軍的責罰,頗有怨氣,鎮守公安和江陵兩處重地,怕是不會儘心儘力;必須再得一人總督荊州,方得周全。”
關羽當然也不信任他們兩人,他最看不慣的就是拈輕怕重、錦衣玉食的糜芳。
糜芳的能力不大,仗著是劉備的二舅哥,占據南郡太守的高位還不滿足,偏偏還要在荊州事務上指手畫腳,非常礙眼。
這次關羽抓住糜芳的錯處,絲毫不給他留麵子,就是想找機會把糜芳趕走。
關羽鎮守荊州已經兩年有餘,在人事安排上,早就有了自己的考量,誰也不喜歡用自己不喜歡的屬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