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許昌整軍造船,搞那麼大陣勢。
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許昌安插了不少細作,早就收到了消息。
魏國和吳國開戰,是諸葛亮喜聞樂見的。
聽到這個消息,諸葛亮在睡夢中,有幾次都樂醒了!
雖然蜀漢和吳國是盟友,但他的內心,巴不得魏國和吳國戰爭一直打下去,蜀漢坐山觀虎鬥,才有機可乘。
如果三個國家都平穩發展,蜀漢與吳國結成同盟,憑險據守是沒有問題,但要想複興漢室是不可能的。
蜀漢和吳國締結盟約未久,孫權受到曹丕的進攻,肯定請求諸葛亮從漢中出兵,牽製曹丕。
這關係到蜀漢結盟的誠意,諸葛亮還真沒有拒絕的理由。
自從劉備在荊州被陸遜擊敗以後,雖然看起來很慘,其實也算不得元氣大傷。
諸葛亮在劉備出征之時就有了準備,留守成都期間一直致力於恢複國力。
劉禪繼位以後,蜀漢國內的局勢還算安穩,並沒有發生大的動亂,更沒有大的戰爭。
就算是曹丕五路伐蜀,也隻是虛張聲勢,並沒有一路軍隊真正交手。
現在曹丕改變策略,把矛頭指向孫權。
這對蜀漢來說,隻要孫權能夠挺住,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兩國的戰爭才開始,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想把這事攪黃了。
劉備去世以後,劉禪打理朝政還處於學習階段,把事情都交給諸葛亮處理,自己基本不理事。
諸葛亮作為丞相,坐鎮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把兩川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蜀漢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川中連年糧食大熟,老幼鼓腹謳歌,凡遇差徭,爭先早辦。
因此,蜀漢的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
米滿倉廒,財盈府庫,蜀漢在短短兩年之內,就積累了足夠的軍資糧草,已經具有大戰一場的能力。
但因為西川疆域狹小、人口稀少的劣勢,整體來說,蜀漢的綜合國力,較之魏國和吳國頗有不如。
最主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在暗地裡謀劃,聯結西涼一些對魏國不滿的世家,準備裡應外合,一舉奪取雍涼兩州,進而占據關東。
這個計劃要是成功,蜀漢就有了一統天下的本錢。
但目前時期還不成熟,如果諸葛亮為了支持孫權,匆忙從漢中出兵,反而是打草驚蛇,說不定前功儘棄。
諸葛亮心裡有點急,他不但不想替孫權解圍,他甚至想要創造條件,讓曹丕放心進攻孫權,自己進取雍涼的計劃才能實施。
諸葛亮知道,曹丕一直不敢全力進攻孫權,真正忌憚的就是自己。
如果自己領軍離開成都,就能夠一舉兩得:既能婉拒孫權的求援,又可以解除曹丕的後顧之憂。
上次孟獲響應曹丕伐蜀,出兵造反,雖然很快退兵,但南蠻始終是諸葛亮的一塊心病,他害怕收取雍涼的關鍵時刻出亂子,早就想平定南蠻,解除北伐中原的後顧之憂。
在曹丕進攻孫權的關鍵時刻,不出兵救盟友之難,反而主動南征,諸葛亮還真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