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家的生意一直順風順水,積累財富的速度很快。
數年以後,雖然沒有達到範蠡那種富可敵國的地步,但在徐州,糜家卻是無可爭辯的首富。
但好景不長,糜家崛起不久,就發生了黃巾起義,糜家的生意幾乎停止下來。
戰亂導致很多人流離失所,來到徐州的饑民可不少。
一向樂善好施的糜竺,出糧食接濟這些饑民,財產縮水不少。
當時,朝廷震動,調動一切力量,對黃巾起義軍進行鎮壓。
中郎將朱儁,是鎮壓黃巾起義的主將之一,他奏請孫堅擔任自己的佐軍司馬。
孫堅接受命令以後,在淮、泗一帶招募士兵,糜家也讚助了不少錢糧,與孫家搭上了關係。
糜芳作為徐州獨領一軍的將軍,也參與了剿滅黃巾軍的行動。
雖然是同胞兄弟,但糜芳與糜竺在性格上的反差十分明顯。
與糜竺謙恭誠信不同,糜芳是典型的富二代,又是軍隊的將領,囂張跋扈慣了,交往之人大多是酒肉之交,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得罪的人倒不少。
糜芳的武藝雖然不錯,但畢竟是沒有上過戰場的富二代,在剿滅黃巾的戰鬥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搖旗呐喊。
因此,糜芳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功勞,反而因為爭奪戰利品,經常與同僚發生衝突。
膽大包天的糜芳,更是虎口拔牙,從藏霸統領的泰山賊手裡,搶奪了一批上萬石的軍糧。
黃巾軍被剿滅以後,在糜竺的努力下,糜家的生意很快恢複過來。
因為有糜芳統領的軍隊為後盾,糜竺一心放在賺錢上。
徐州是有名的富庶之地,糜竺更是名聲在外,糜家囤積了大量的錢糧,成了很多勢力覬覦的對象。
為此,糜竺隻能積極自保。
他花費大量錢糧,招募了數千流民,以原有的家丁為骨乾,組成了一支上萬人的私兵,並與徐州的世家達成協議,守望相助。
儘管有了一定的自保之力,但糜竺也不是一毛不拔,堅持“破財免災、和氣生財”的準則。
青、徐兩州各大勢力,隻要開口,他都捐助了一定數量的錢糧,換取了家族生意的平安。
實力強勁,以藏霸為首的泰山賊,早就對糜家的財產垂涎三尺,隻是一時沒有合適的理由。
糜芳帶領的千餘郡兵,雖然是以糜家的私兵為骨乾,戰鬥力不差,但與泰山賊相比,不在一個檔次。
糜芳其所以能夠斬殺小頭目,領軍順利搶奪泰山賊的軍資糧草,完全是藏霸他們設下的套路。
他們故意放水,就是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借口,找機會謀奪糜家的家產。
不久之後,藏霸公開放言,讓糜家十倍歸還搶奪的軍資糧草,多達十餘萬石。並要求交出殺害手下將領的凶手糜芳。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糜竺大驚失色,馬上找糜芳了解情況。
得知此事屬實以後,糜竺大罵糜芳一頓以後,謀求對策。
十萬石糧食,對糜家來說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糜竺還是準備破財免災,托人前去說和。
誰知道,藏霸根本就沒有誠意講和,咬定“殺人償命”的俗規,不答應放過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