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鏡頭一轉,我們看到山姆正低聲對露西說“他(泰納爸爸)完全可以不讓孩子難看!”
就像是我們很多家長,喜歡用“彆人家的孩子”來作為理由教育孩子,其實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用“彆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其實就是一種把孩子的成績,素質等等,當成自己的麵子工程的意思。
我們再來看露西的表現,輪到露西的時候,露西給大家展示的是有關蝴蝶蛻變的知識,講到一半時,露西突然忘記了接下來的內容,她緊張的看著台下的同學以及家長,這個時候山姆站了起來笑著對露西說:太多階段了,很難背!
得到了爸爸的支持,露西緊張的神情便放鬆了下來,心情一放鬆,露西便記起了接下來的知識。
而康納爸爸與山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片利用這個情節完成了對現實生活中那些“聰明的父母”的諷刺,他們希望孩子表現的處處完美,他們不允許孩子失敗,他們隻關注自己想要的,而不考慮孩子需要的。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借口,讓孩子做各種他不喜歡,而父母喜歡的事情。
各種培訓班,各種興趣班,這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而更諷刺的是,往往那些在成績上學有所成的,卻幾乎很少是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達成的。
可是家長們卻依然樂此不彼,認為就應該卷起來。
與之相反的是山姆,或許他不如這位“精英爸爸”聰明,不能給孩子提醒結果,但他懂得無條件的支持,具體哪一個對孩子成長有益,我想結果不言而喻。
再來看另外一個家庭,律師麗塔的家庭。
可以說通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對以工作為導向的忽略型父母!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父母,同樣的也是最廣泛的,最普遍的。
這類的父母,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是能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在精神上,卻極度缺乏,更不用提陪伴了。
整部影片有兩條線,一條圍繞著山姆展開,而另一條則圍繞著幫助山姆打官司的律師麗塔展開。
麗塔表麵看起來是個事業有成的商務精英,但實際上,麗塔與她7歲兒子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
兒子不滿媽媽總是忙於工作,即使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也總是在打電話會議,兒子打電話找媽媽,也隻能被媽媽安排在辦公室電話的第二條線,因為第一條線媽媽永遠都留給工作。
麗塔一天要處理七八個案子,晚上也經常會把工作帶回家,麗塔總抱怨孩子不跟她親近,即使她抽出時間去接孩子,兒子也叛逆的不想坐她的車回家。
麗塔不明白兒子為什麼這樣,但我想屏幕前的觀眾已經明白,因為她的生活已經被工作填滿,對兒子情感上的疏忽,使兒子與她漸行漸遠。
而山姆的出現,無疑點醒了麗塔,麗塔起初對山姆的官司並不抱任何希望,但她看到了山姆對露西的愛,看到山姆為了女兒開心可以陪她在遊樂場呆一整天,而這點,也正是現實中很多父母不願做的,他們不能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表麵看著在陪孩子玩,實際上思緒早已飛到了工作上,他們對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高興了陪他們玩會而,不高興了就丟給手機或者電視。
當然,或許這也是因為山姆本身的智商相當於孩子的原因。
而諷刺的是,正常的家長,卻反而做不到。
而山姆總是在孩子需要他的時候出現,這也是讓麗塔為山姆據理力爭的原因之一,如果說一開始同意幫助山姆打官司是出於“人道主義”,而後來麗塔則是被山姆身上滿滿的父愛所感動,她堅信山姆能養育好女兒。
影片通過兩個“精英父母”的角色設定,來完成對當下父母教育方式的諷刺,我們習慣了用我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習慣了“摁著牛頭喝水”,我們總把孩子當做我們生命的延伸,不能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所以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與愛,導致孩子與我們漸行漸遠。
而這部影片也通過山姆這個特殊角色的設定來告訴我們,有時候為人父母,或許不需要“那麼聰明”,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困難與沮喪的時候,隻需要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與耐心的陪伴,或許就能幫孩子度過短暫的困難。
相比起來,我們總是用成人的司空見慣,扼殺孩子的求知欲,露西跟所有的小孩子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愛問“為什麼”的階段,她對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十分好奇,她總是不斷的向爸爸提問。雖然山姆能力有限,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鏡頭下的山姆,總是樂此不疲的解答露西提出的所有無厘頭的問題。
我們會怎麼回答?
會不會顯得不耐煩?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敷衍地說: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我們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總是覺得“這些幼稚的問題有什麼好問的”,也總會用“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不好好學習淨想這麼多沒用的”!來回答孩子。
而山姆是不同的,雖然山姆的回答並非“標準答案”,但是導演的重點並不是山姆回答問題的能力,而是山姆對待女兒提問的態度,或許他的回答並不是那麼完美,但他對待女兒提問的態度卻是我們為人父母要學習的。
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孩子就不願提問了,再後來他們就變得不再好奇了,麵對不懂的事情不再去想了解,覺得和他們無關;麵對感興趣的事情也不再全力以赴,覺得花太多精力毫無意義;他慢慢的形成了固化的判斷,不願意再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事物。
可是好奇心與求知欲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如果你總是說“這有什麼好問的”,會打消孩子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
我們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動的答案複印機,而是挖掘和引導孩子好奇與探索的本能,讓他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孩子一輩子的技能,千萬不要再用我們成人的司空見慣,而扼殺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