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的《劍雨》是吳宇森自任監製,並和蘇照彬聯合執導。
楊葉更進一步,掛了個監製的職,把導演大權交給了胡金銓。
然後,兩人分工。
胡金銓是明史專家,他負責根據人物形象做服道化的設計,以及秘赴內地選景。
這電影玩意境的,一定要拍出那種江南煙雨的感覺才好看。
說到玩意境,華人導演中胡金銓自認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經過商議之後,楊葉把拍攝點圈定在上海、杭州、紹興一帶。
尤其是水鄉紹興,是重點考察對象。
《劍雨》裡最重要的一處景點就是那座石橋,那橋就在紹興。
胡金銓一直想回內地看看,如果沒有楊葉找他拍攝《劍雨》,不久之後,他也會應中國僑務負責人的邀請,秘回大陸探親。
楊葉嘛,則負責為電影挑選演員。
以楊葉的咖位,他點到名的演員,沒有人會拒絕。
不過這次有點不一樣,去內地拍戲是有風險的,麵對有可能被封殺的命運,楊葉得事先和他們說明白。
楊葉為什麼這麼剛?一定要去內地拍戲,還拒絕了胡金銓找個替死鬼投石問路的建議?
因為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是不一樣的。
香港的電影公司都想去內地拍戲,內地的名勝古跡在所多有,用工成本又低廉,可以節省大量開支。
隻不過沒人敢先踏出這一步而已。
而楊葉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就是眾人眼中真正的勇士,在娛樂圈的聲望要再次暴漲。
如果是彆人開了先河,他再跟風,那就失去這層意義了。
其實楊葉一點都不慌,因為原時空那部《投奔怒海》已經給了他打了個樣。
台灣封殺林子祥和劉樺了嗎?沒有!
他們都沒事,楊葉怕個錘子!
而且楊葉在華人世界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台灣當局封殺他,是要承擔巨大的輿論風險的。
在“通信、通商、通航”的大背景下,人們都盼望著能緩和兩岸關係。
楊葉不過是去內地拍個電影,你們就要封殺他?
你們這是與人民的意願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