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善祥對讀書人,滿是期待的同時,更多了幾分責任。
至少,在他的心裡,是這樣認為的。
元朝時期,朝廷放棄科舉取士,無數的讀書人為此放棄聖人之學,另謀生路。
孔善祥對此傷痛欲絕。
恨老天爺不開眼,為何讓中原之地,飽受摧殘。
好不容易熬到了大明朝,讀書人又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可雖然皇帝重開科舉,但是這第一屆科舉,結果卻難以讓人滿意。
北方多年的戰亂,讓讀書的種子徹底凋零。
即便是讀書氛圍濃鬱的南方諸省,同樣也是良莠參差不齊。
孔善祥也能感覺到,如今的洪武大帝,對讀書人的態度並不好。
讀書人所期待的,乃是如宋朝統治者那般,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可這樣的場景,在大明是想都不用想。
當今天子更多的是將讀書人看做一種工具,一種隨手可拋的物件。
陛下雖然對讀書人表麵上看上去客客氣氣的,可殺起來,那也是從不手軟。
從大明立國至今,殺掉的讀書人也不在少數。
而且如今天子推崇朱熹的理論。
雖然讓君王更看重讀書人,但是卻也把讀書人牢牢的禁錮住了。
八股取士,雖然為讀書人們圈定了科舉的類目,卻也讓讀書人放棄了更多的學問。
隻懂得讀書的讀書人,那與廢物何異啊!。
孔善祥不知道這對讀書人來說是好是壞。
但他很不喜歡。
他也能感覺得到,這位方家少爺對讀書人的態度同樣並不友好,甚至是厭惡,這點比那位皇帝更甚。
自己在莊子上,可是沒少聽到這位方少爺對讀書人的鄙視,對程朱理學的不滿與不屑。
孔善祥總有種感覺,這小子要砸儒家的鍋。
但是他看那些孩子們的眼光,以及每日都要給孩子們一個雞蛋的行為,檢查孩子們的作業,孔善祥又能看出來,這位方少爺是真心的對待這些孩子。
他是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好好讀書的。
如此的儘心培養這些孩子們,可見對這些孩子充滿期待。
這少年,給人一種很矛盾的感覺。
這幾日,孔善祥一直在想,如果他是方靜之,會如何安排這些孩子的前程。
如果打算參加科舉,以方家莊子的財力,在這些孩子們中培養出幾個舉人顯然是不成問題的。
可方靜之的態度,卻又是對科舉嗤之以鼻。
方靜之的背景,孔善祥已經打聽過了,有藍玉這樣的猛將做依仗,有李景隆,周王這的好朋友,在大明朝堂必然是有著大好的前途。
讓這些孩子去參加科舉,豈不是自己日後在朝堂的一大助力?
可轉頭卻讓孩子們去學醫,去學習種地,這到底又是為了什麼呢?
培養一個大夫,培養一個農夫?
顯然是不可能的。
孔善祥不明白,但是他能隱隱約約的感覺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