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生產了?”梁永豐問。
“老師傅都跑了,生產出來的水泥不合格!”劉主任道。
建築中最常用的水泥就是矽酸鹽水泥。
水泥的製造流程是先將70%左右的石灰石,與10%到15%的粘土,10%左右的煤炭,粉碎之後,混合製成生料——穿越到古代的朋友,要記牢這組數據。
這個過程中,可以加1%左右的鐵礦粉。
水泥的強度隨著燒成溫度的升高而提高,在燒製溫度為1500度左右時,強度最高。
加入鐵礦粉,可以有效降低水泥燒製所需要的溫度,從而降低燒製水泥的成本。
生料製成後,下一步就是煆燒。
通過高溫使石灰石中的鈣與粘土中的矽酸鹽反應。
經過燒製,生料就變成了熟料,這是水泥生產的關鍵步驟。
完成這一步的就是窯爐。
最初燒製水泥的窯爐是跟磚窯、石灰窯類似的一種窯。
1826年,歐洲才設計出了麵前這種立式水泥窯。
與平躺,會旋轉,且有一定角度的回轉窯相比,立式水泥窯沒有轉動部分,因此結構比較簡單,投資較小,建設周期也短。
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立式水泥窯的加熱、攪拌不如回轉窯好控製,煆燒也不如回轉窯均勻。
窯體的底部和上部,中間和邊緣部位煆燒效果差距就非常大。
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窯爐師傅,立窯生產出來的熟料,一窯和另一窯的質量就會差距很大。
甚至同一窯中,不同部位的熟料,也會出現較大差距。
這也是東莞目前各水泥廠,麵臨的最主要的問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