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道:“如陛下之前猜測,曆史上錦衣衛是陛下在明年以儀鸞司基礎設立。”
“所以最初錦衣衛仍是以原儀鸞司職責為主,官職、結構也與其他親軍相差不多。”
“但實際上,自胡惟庸案開始,陛下便用錦衣衛鎮撫司負責偵查、緝捕、審訊之事。”
“且在之後十幾年中還會大肆擴大錦衣衛人數,似乎規模最大時,下轄十九個千戶所。”
“同時擴大錦衣衛諜探偵查之能,使之成為陛下耳目,監視文武百官。”
“永樂皇帝即位後,因是靖難奪位,民間多有非議,再加上為了追查建文帝下落,便進一步擴張了錦衣衛之權勢。”
“時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也因此權勢滔天,他為排除異己,先後誣陷多名朝臣,將其抓捕至錦衣衛牢獄刑訊致死。”
“後來更是猖狂到網羅黨羽、蓄養亡命、私藏甲兵的地步,圖謀不軌。”
“為了試探永樂皇帝,他甚至在一次錦衣衛軍中較技上學習趙高,行‘指鹿為馬’之事,射柳不中卻強言射中。”
“但不久,他密謀不軌之事便被揭發,本人被淩遲處死,家人被發配邊疆。”
“永樂皇帝因此事覺得錦衣衛權勢過大,卻不好用,於是又設立了東緝事廠,並以親信太監提督東廠事務。”
“東廠除分走錦衣衛部分職權外,也有監視錦衣衛作用,再加上提督東廠的往往都是得到皇帝寵信的大太監,自然便穩壓東廠一頭,甚至將錦衣衛收作鷹犬爪牙。”
“後來又有皇帝發現東廠勢大難治,於是又相繼設立有轄製、監視之能的西緝事廠及內行長。”
“至成化皇帝時,大明廠衛體係才成熟定型,成為皇帝之耳目、鷹犬,監視群臣,查探不法,緝捕犯官。”
“天啟之後,因廠衛與魏忠賢牽扯太深,崇禎在扳倒魏忠賢的同時,也重創廠衛體係,甚至一度將廠衛廢除。”
“雖然後來崇禎意識到廠衛重要性,將之恢複,但由於各種原因,廠衛基本失去了之前的能力,並最終隨大明一起消亡。”
聽劉寬說完了錦衣衛以及東廠等機構的“前世今生”,朱元璋一時沉默。
過了好幾息,他才幽幽道:“照你這麼說,這錦衣衛、東廠、西廠等機構,著實稱得上是為君者手中一柄利刃。”
“隻要掌握好了,即可監察百官不法,也可防止權奸蒙蔽聖聽,更能穩固皇權。”
“那崇禎即位後居然廢除廠衛,不異於自廢耳目、爪牙,難怪會成為亡國之君!”
一旁朱標卻皺著眉頭道:“父皇,兒臣認為,廠衛雖利,卻是把雙刃劍,那紀綱、魏忠賢不都是因掌握廠衛才變得權勢滔天,乃至欺君罔上的麼?”
“後世大明皇帝先後設東廠、西廠、內廠,層層轄製,也足見對其忌憚。”
“因此兒臣以為,父皇若要設立廠衛,還需慎重思量,當全其製度,有所轄製方可行。”
朱元璋看向劉寬,道:“後世人對廠衛是什麼看法?”
劉寬道:“其實類似於廠衛這種充當皇帝耳目的特務機構,曆朝曆代都有。”
“據說秦朝有黑冰台,前漢有繡衣使者,後漢及魏晉南北朝太過紛亂,諜探及暗殺機構卻更多。”
“唐朝有麗竟門、不良人,宋朝有皇城司,前元此類機構是什麼我倒是不知,大明之後的清朝也有沾杆處。”
“便是後世各國,同樣有類似的機構——當然,曆朝曆代機構中,最有名還是大明的錦衣衛和東廠。”
“除了《繡春刀》,後世還有不少以廠衛之事為題材的影視劇,便是佐證。不過,若論後世評價,大明廠衛大約也是差評最多的。”
差評最多的?
老朱、小朱聽了都皺起眉頭。
朱元璋更是帶著不滿問:“為何這麼說?”
劉寬道:“曆朝曆代的類似諜探特務機構大多隱秘,甚至不見於史書,掌管該機構之人也從不是有的名官宦,更不會明著乾涉朝政。”
“唯有大明廠衛,都是由正經官宦掌管,且在許多影響朝局走向的大事中都有出現。”
“不夠隱秘,以至於人儘皆知,內外皆有所防範,甚至被官員、百姓公開敵視。這是廠衛第一處被詬病的地方。”
“其二,不論是錦衣衛,還是東廠等,都是將諜探監察、緝拿刑訊之權集於一體。”
“這既容易造成冤假錯案,又容易令掌管廠衛之人在權力中迷失,變成權奸。”
“大明曆任廠衛主官多有不得善終的,便是一大證明。其中出現了紀綱、王振、劉瑾、魏忠賢等權奸,亦是證明。”
“其三,廠衛諜探監察能力縱強,卻幾乎是對內不對外。”
“後世類似部門其實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負責探聽外國、敵方情報;另一類則負責對付他國潛藏進來的諜探,以保護國家安全為責任。”
“至於監察官員不法,主要是有類似督察院這樣的部門負責。也即是說,大明廠衛幾乎是用錯了地方。”
說到這裡,劉寬頓了頓,道:“陛下若要設立廠衛,微臣建議參考後世強國。隻予廠衛諜探監聽之權,而不予緝拿刑訊之權。”
“此外,針對內外的探查部門也要分開,且多重視對外探查部門。”
劉寬講完,朱元璋還在思考,朱標便道:“父皇,兒臣以為妹婿所提廠衛三條弊端,以及兩條建議都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