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海參撈出來,快點,快點,彆愣著。”
馮正明聲音在後廚裡響起,伴隨著他的催促聲音,後廚每個人都在按照他的指揮忙碌。
同時他自己也帶領大家一起在忙碌中。
把已經入味的海參從砂鍋裡拿出來。
此時海參的個頭要比泡發好的時候縮小不少。
這是入味過程中正常現象。
通常發好的海參可能個頭會非常大。
但是在之後入味的過程中,又會從海參體內吐出不少水。
所以海參的個頭也就會很自然縮小一些。
馮正明大概看了一下所有海參的個頭。
比對篩選出個頭基本上差不多長短粗細的海參。
接著他把夏蕙和她帶的學徒叫過來。
“你看好了,把那些準備好的蝦膠,裝進袋子裡麵,然後在袋子一角這樣剪開一個口子,這樣把袋子裡蝦膠擠到海參裡麵去,記住不要太滿了。”
看到馮正明的演示,讓夏蕙心裡還是頗為激動的。
她知道,這個是馮正明烏龍戲珠這道菜的關鍵。
沒有吃過這道菜的人,可能以為這道菜隻是蔥燒海參和繡球乾貝的組合。
可實際上,這道菜是凝聚了馮正明對傳統魯菜技法的理解在其中。
比如先給海參入味的過程,是完全按照魯菜做海參的方式去做。
給海參入味的料相當豐盛。
但又不僅僅隻是那些料。
關鍵還是那些炸蔥油剩下的蔥薑以及花椒粒。
這些是蔥燒海參這道菜,海參味道上與眾不同的關鍵。
而馮正明這道烏龍戲珠的關鍵,在於他還要給入味後的海參內,瓤上準備好的蝦膠餡。
這樣一來,海參融合了蝦的鮮味,再和繡球乾貝搭配味道上可以融為一體。
馮正明給海參灌入的蝦膠,又不隻是蝦仁,他還在其中加入一些肥肉丁和鮮貝,給蝦膠增加鮮美的滋味。
這麼做讓海參吃起來的味道,整體上會和繡球乾貝契合。
真正的大廚,並不是要做出什麼奇思妙想的創新。
而是在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傳統技法基礎上。
通過自己的一些理解加以延伸融合。
並且能夠調配出被大家所喜歡的味道來。
這一點上,如今大家都覺得馮正明是真正做到了。
馮正明看到夏蕙盯著自己有點發呆,笑著問:“怎麼了?覺得這個很難?”
夏蕙頓時醒過神來:“不難,師叔,我明白的。”
馮正明點頭:“行,那你帶學徒一起做,記住不要灌太滿,你注意盯著他們一點。”
夏蕙立刻答應:“我知道。”
馮正明把給海參瓤餡的工作交給夏蕙帶學徒去做。
他自己則是去準備繡球乾貝的料,還需要把龍蝦也準備出來。
其他的一些菜,後廚裡有大師兄李輝東和五師兄曹誌國負責。
整個後廚備料的過程,看上去每個人都相當忙碌。
但後廚並不顯得混亂。
太陽西沉的傍晚時分。
省裡這次餐會邀請的人乘坐小巴車抵達。
何雲慶到後廚通知馮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