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後。
經過多日的長途奔襲,李宣幾人已經抵達了西楚與大梁交界的重鎮,禹州城。
禹州,乃西楚的北大門,既是軍中要塞,也是與大梁的通商要鎮,極為繁華。
隊伍進入城中,入住了當地的萬裡堂商會。
萬裡堂,本是葉家暗中的產業。
但自晉陽突襲這家商會,並於京都查抄葉家之後,便被李宣占為己有,強行鳩占鵲巢。
按理說李宣掌控著前朝金銀,本不稀罕占有這個小小的萬裡堂商會。
不過這家商會做的是馬匹生意,與大梁民間、乃至官方關係密切。
借著這層關係,他可以從大梁各大優質的馬場中引進戰馬,以裝備虎威軍的騎兵。
大梁國境綿長,一半是草原,一半山地。
北部國境一馬平川,草場肥沃,最適合養殖馬匹牛羊,大梁戰馬的素質冠絕五國,一直是各國競相求購的“香饃饃”。
依靠著盛產優質戰馬的先天優勢,以及精湛騎術,大梁鐵騎威震天下,難逢敵手。
在開闊地帶的陣地戰中,幾乎無法戰勝,使得大梁皇帝得以雄踞大梁北部,地位無可撼動。
這也是梁國為何能阻止蠻夷各大部落聯手南下的原因之一,靠的就是那支功勳顯赫,草原之上無敵手的北域大軍。
騎兵的優勢在於衝鋒,以高速機動,不斷迂回,反複衝擊的鋼鐵洪流之力,直插敵軍命門,勢不可當。
但一旦進入了複雜的山地丘陵地帶,騎兵的機動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受到限製,無法短時間內起速衝鋒,並受限於空間地勢無法完整保持陣型,卻也容易成為敵軍長戈步卒與弓弩營的目標。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中,屬於絕對的超強戰力核心。
但若在山地作戰與城池巷戰之中,失去了其機動性和快速反應能力,無法有效組織陣型形成二次衝鋒,便等同成了對方步卒和刀斧手的靶子。
騎兵一旦被擊落戰馬,儼然不能與更擅長近身格鬥的步卒抗衡。
而且騎兵一般都裝備著重甲,落馬之後行動笨重,脫離陣型便是死路一條。
大梁國強於騎兵,卻也受限於騎兵。
相比之下,西楚軍團的實力則更加均衡。
駐守禹州的二十萬西楚騎兵,雖與大梁鐵騎仍有差距,但據以堅固城池而守,卻也不是不能一戰。
不過兩國若發生戰爭,縱然禹州關失守,大梁軍也無法有效南下,隻因一過禹州關之後,便是無儘的山地丘陵。
直到幽州地界後,方才小見地勢平緩的平原。
山地作戰是騎兵的短板,卻是步卒和刀斧手的“主場”。
這也是當年中原四國鼎力的局麵形成時,大梁未能依靠強大騎兵一舉南下的原因。
至於遠離大陸海岸數百海裡的大秦國,則更側重於水師,陸上作戰幾乎無法與其餘四國匹敵,亦無法染指中原。
雪國與大丘,一個遠居於西域雪境,一個蝸居在大陸西南的十萬大山中,物資匱乏,也是無力逐鹿中原腹地的沃土。
因此,若說以後五國的格局會發生何種變化,大陸霸主決出,那定是在西楚與大梁之間產生。
...
萬裡堂商會的密室內,僅有三人。
長途急行軍尤為艱苦,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堅持。
皇甫俊嬌生慣養,卻是不願受這種日夜奔襲的苦。
皇甫萱女將出身,倒也還好,但為了留下保護自己的哥哥卻也放棄了跟隨。
雲飛揚與一眾昆侖奴帶著陷入心魔之中的蔡坤,無法快速行軍,與幾人大約相距了一天的路程。
而王二棒領著五千兵馬從平洲出發,估計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趕上。
先行趕到禹州的,僅有李宣、六麻子與昆侖長老及其侍衛。
西楚與大梁雖是友好鄰邦,但商隊進入對方國境,仍需文牒審批。
幾人便打算趁著這間隙,等待後方的隊伍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