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足道》轉載請注明來源:思兔閱讀sto.ist
嘿,朋友們!今天咱們要一起來探索一下足部那些神奇的表麵標誌,這可是個相當有趣的旅程哦!
為了讓定位更準確,1993
年的時候,陳意麟教授創立了骨骼定位法。在足部各區位的定位中,咱們是以足部骨骼為標準的。不過呢,咱們的腳表麵蓋著肌肉、筋膜、皮膚這些“外套”,讓咱們沒法直接看到骨頭本身。但彆擔心,足部表麵的一些標誌其實是由足部骨骼的形狀和排列造就的。比如說,在關節的地方常常有粗大的突起。這是因為骨頭的頭和底比體要粗大,再加上周圍的韌帶等一起作用,骨體就顯得比較細,那表麵部位自然就呈溝陷狀啦。這些表麵標誌在咱們定位區位的時候可幫了大忙,能讓咱們輕鬆確定區位的位置。
咱們先從足底側開始瞧瞧。足底看起來像個長圓形,外側圓滾滾的,內側卻有點凹陷。跟骨結節、第一和第五蹠骨頭,這三個可是腳的重要支撐點,就像三個堅強的小支柱。
咱們靜靜站著的時候,身體的重量負荷會從下肢經過踝關節傳到腳的後部,著力在跟骨上。然後呢,重力就像個調皮的小精靈,分彆朝著三個方向形成應力線傳遞。往後會傳到跟骨結節,往前內沿著內縱弓到達第一蹠骨頭,往前外沿著外縱弓跑到第五蹠骨頭。有人測算過,體重的
1/6
會落在第五蹠骨頭這個支撐點上,1/3
在第一蹠骨頭支撐點,而足足
1/2
會在跟骨結節支撐點上。正是因為有這三個支撐點形成了一個穩穩的三角形支撐麵,咱們單腳站立的時候才能站得穩穩當當,而且還能保護足底的血管、神經不被壓迫,它們可真是咱們足底的“保護神”。
當咱們負重的時候,在重力這個大力士的作用下,第二、三蹠骨會乖乖地下降,第一蹠骨頭會往內移動,第四、五蹠骨頭就往外移。這時候,由第一至第五蹠骨頭組成的遠端橫弓就會變平,讓
5
個蹠骨頭都能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