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部分活躍星球,它的內部都是存在岩漿的,岩漿的溫度非常高而且幾乎源源不斷。
星球的內層一般來說都是一個超級核反應堆,不論從功率還是規模來看,哪點都比人造核反應堆輸出能力強太多了,而獲取地熱最大的阻礙不過是地表太厚。
但雷權表示問題不大,有納米蟲群,機器人隨便造。
假如在地表開一個足夠大、足夠深的洞,然後再把水灌進去,這不就是一個天然的地熱能開水壺麼,到時候還燒什麼木頭,光地下源源不斷蒸發出來的蒸汽都足夠帶動幾個超級汽輪機組了。
不要說冬天發熱了,就是把部落整個變成春天都沒問題。
想到就做,雷權立即連接娜娜和女媧,開始建造一個關於安全高效而又隱蔽的使用地熱能的方案。
苦思冥想了好幾天,10秒鐘女媧就給出了結果。
先探測,再定型,再打洞,再灌水,然後就開始繼續循環開發,直到形成一個大範圍的人造地熱裝置。
數百萬新型量子納米蟲被派出,開始前往地下,它們鋪開成一個近萬平米的大圓麵,然後向地下滲透,所過之處自然會形成一個柱狀探測區域。
它們不但要探測地下的地質狀況,還要順便探測地下的礦藏分布,最終它們的目標是探測到岩漿層附近,然後在那邊停下來觀察一段時間,然後女媧會根據他們的反饋信息來得出最合適的岩漿層開挖地點和深度。
雷權動用了一大批儲備,包括實驗室、各種成品金屬還有一些氫氣動力機器人。
納米蟲速度很快,隻用了6天就把地下探索了個清清楚楚,接下來是女媧的事。
現在納米蟲的主要工作是製造鑽地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有點像盾構機,所過之處會留下一個直徑一碼的通道,後續納米蟲會跟進工作,將盾構機排出的土石碎渣分解並沿著周圍通道布置一層致密防滲層。
鑽地機器人過後還會有一種噴塗機器人,沿著處理好的通道向通道壁噴塗一種強固材料,使得洞壁短時間形成一種耐高熱、高壓的強化耐水塗層。
這樣做是以防以後地熱循環開啟之後,高溫高壓的水蒸氣會沿著洞壁滲透,不但分散了地熱能量,還會使得注水通道產生爆沸,嚴重時候甚至會導致通道破壞失去集熱功能。
挖穿地殼既不用花費太長時間設計改進、也不用人命去填,很多機器人都是資料庫裡製式武備,雷權隻要有資源,想造多少造多少。
就區區20公裡厚的地皮,慢慢挖都有挖穿的一天,更何況鑽地機器人穩定的每分鐘5080公分的掘進速度,不眠不休,隻用一個月時間,再厚的地皮也挖穿了。
目前部落貌似並不急需集中供熱,那就慢慢玩唄。
雷權也不需要真的挖穿地皮,那樣反而危險,隻要挖到近岩漿層就夠了,隻要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地方就可以構建地下換熱空間了。
地下換熱空間其實就是一個水箱,不過頂部是倒漏鬥型,鑽地機器人一次派出6組,會構成6組循環通道,這樣就能高效又安穩的利用地熱能了。
到時候附近的大型水源比如大湖或者江河會有一些水被引入其中6個通道沿著通道灌入地下水箱,通道一來一回,一個通道加水,水會在岩漿層的熱量下產生水蒸氣,另一個通道再把蒸汽送上來,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
水蒸氣是要看溫度的,自然是越接近岩漿層越好,雷權不敢挖穿地皮,但可以調整“水箱”的底部深度,反正5公裡的深度挺長的,誰知道哪個位置會有多少度?
萬一溫度高了,水蒸氣經過發電係統還是不能被有效利用能量,多餘的熱量就隻能排出到空氣或者地表。
溫度低了就還得把“水箱”底部削薄,減小與岩漿層的隔離厚度從而增加水的溫度。
而且還要考慮地震或其他地殼運動的發生會破壞管道,所以管道還不能太集中。
發電係統也是,地表的發電係統不容易受到地殼運動影響,但是集熱效率也低,雷權準備第一次地熱能引流成功後,就在地下到處開花建造更高效率的發電係統,這樣地熱能在近岩漿層就會被大量利用,地表隻要接收電能就行了,地表中層部分還可以建設冷凝係統,讓被利用完熱能的水蒸氣變成冷凝水,然後被水箱接到地表反複利用。
即供熱、還能發電、還能淨水,幾乎無限的循環,這可不就實現能量自由了嘛!
總結一下,地熱能是相對安全、無汙染而且幾乎永續的能量來源,雷權隻要建造成功3套,部落人就可以人人幾乎不限的用電了,冬天也不會再凍死人了。
地熱發電係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女媧有足夠的智能來保證這個係統最終運行起來,這個雷權管不了也沒法管,還是交給不知疲倦的機器人和它們的終極大腦女媧自己處理吧。
有些事情不必實時盯著,如果當老板就是為了比不當老板還累,那就沒有必要當老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